王靜
【摘 要】掌握一定的詞匯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讀課文首先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
【關鍵詞】語文課程 詞句理解 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一節課學生參與其中,活動不少,而實際上學生是在瞎子摸象,跳躍思維。由于沒有整體的感知,沒有完整的思路,要不了多少天,課堂上零亂不堪的發言,支離破碎的回答,誰還能記憶猶新呢?即便是記住了,對于訓練學生積累詞匯,錘煉語言,提高寫作能力又會有多大幫助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機的、系統的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重視學生讀的訓練。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課堂教法,十分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愿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共商。
一、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書聲瑯瑯是古人傳統的教學形式之一。因為它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是理解和記憶的先導,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試想,一個人讀起書來,結結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對課文內容心領神會,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嗎?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使課文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內部語言”,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溝紋,一般要經過20遍以上的朗讀實踐。在反復讀,把書讀熟的同時,學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并用,就容易把課文記得牢固,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大家知道,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都是專家苦心孤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從遣詞造句,到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生思考,從而受到品德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同時對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熟讀精思,心知其義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充分說明讀書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為此,我們總是在學生做到了對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進一步地讀,不過這時是帶著問題而讀,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哪是重點詞,哪是重點句,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呢?通過一讀再讀,從而加深印象。
三、方法科學,形式多樣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復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
第一,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么要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第二,教師以身作則,范讀引領。“打鐵還要榔頭硬”,一名語文教師要使學生鐘愛朗讀,那么自己還真需是把硬硬的榔頭,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試與天公比高的調皮小子們信服呢?教師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喚起學生的感情,把學生帶入文本之中,讓學生達到忘我境界,從而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孩子們其實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師的范讀無形中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這時他們也顯得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讀。學生反復吟讀最終領悟到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悅,自然也就培養了閱讀的興趣。
第三,創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
第四,邊讀邊想,再現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觀情境,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一環是使學生大腦中再現這種情境。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進行視聽神經的協同活動,接受文字符號的音形復合刺激,從而形成對語言意義的整體組合,產生再造想象,實現再現。朗讀是一種好的方法,特別是低年級課文寫得生動有趣、有聲有色,兒童又長于形象思維,還原并不難。一般地說,只要稍加提示,學生即可入情入境,將課文讀出感情來。
第五,重點地方反復讀,品詞品句,提高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點地方一般指課文中的關鍵性、主導性的詞、句、段。
第六,自讀批注,邊讀邊悟。讀書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可安排學生在課前或課中進行邊讀邊想邊批注的練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閱讀批注應先交給學生方法,然后讓學生反復實踐練習,練中提高批注的質量。
第七,讀寫結合,相互滲透。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則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在語文教學,“讀”實際上是作者“寫”的逆向活動過程。老師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打開文章的字、詞、句、篇等外在語言材料入手,像剝竹筍一樣,層層進取。讀一次有一次的認識、所得、進展。在讀書的過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學生入書中,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弄清作者的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并探索寫作脈絡,積極吸收別人的長處。教學生朗讀和熟讀了許多課文以后,課文里許多詞句,許多語言的表達方法,以及課文的篇章結構等,不斷地被學生吸收、積累和掌握,說話、寫作就能夠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來,熟讀了課文,詞匯多了,語言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就提高了。從讀學寫,以寫固讀,強化練筆。借讀之力促輕松習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讀書要占一定量的時間,教師要重視讀的訓練,要把學生讀課文作為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手段。這樣,語文教學將不再是學生被動的抄寫、組詞、拼合詞語、組裝句子,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學生們通過熟讀背誦而自得的充滿靈性的感悟,是樂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滿了激情的有價值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