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輝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無論學生和家長對學習的態(tài)度都在逐步扭轉。如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因此,音體美等藝術類學科同樣受到了學校、家長、學生的共同關注。而這些課程的教學也在隨著關注度的提高而不斷地改進。教師已由原來的簡單教學,轉而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科素質的培養(yǎng)。評價性的教學方法,也逐步突顯其科學性和重要性。本文主要針對初中階段音樂教學中,多元化評價的運用進行探究和闡述。
【關鍵詞】多元化評價 初中 音樂教學 教師 學生
隨著世界一體化格局的日漸明朗,多元化的概念逐漸深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解釋,多元化就是指不同種族、民族、宗教或社會群體在一個共同文明體或共同社會的框架下,持續(xù)并自主地參與及發(fā)展自有傳統(tǒng)文化或利益。通俗的說也就是多種文化彼此共存。而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音樂課程中也同樣融入了多元化的理念。這種理念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中,也體現在音樂課程評價中。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關于音樂學科的評價機制是這樣闡述的: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fā)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評價應包括學生、教師和課程管理三個層次,可采用自評、互評和他評等多種形式。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tài)度和程度,以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等諸多方面。應善于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起到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完善教學管理的作用[1]。
綜合評價機制其實就是多元化理念的一個體現。作為教師,必須摒棄舊有的單一評價標準和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客觀的自我評價。
一、從評價內容的角度分析
1.要注重評價依據的全面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依據學習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尤其是在原有的教育體系中,音樂課程并沒有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教師只是簡單地評價學生的演唱效果,而忽視了整個學習的過程。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態(tài)度以及所投入的精力都缺乏必要的評價。很多學生雖然沒有演唱的天賦,但是對于音樂和歌唱是極富興趣和愛好的,因此,教師單一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這些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不僅要從學習結果的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關注學生之間個體的差異性,不能片面的以結果定全局。
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依據,除了學習結果之外,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投入、參與過程、知識掌握、表演水平等方面。只有依據學生的多重表現進行評價,才能更客觀地反映出一個學生上課和學習的真實情況[2]。初中生,已經逐漸擺脫原有的幼稚,而逐步走向成熟。他們的情感愈加的豐富和敏感。因此,全面的評價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是促進他們不斷進步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要注重評價依據的全面性。
2.要注重評價語言的豐富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往往很單一。例如很多教師的評價語言都是“很好”、“不錯”、“要加強”、“不對”、“不行”、“不好”等等。這樣的評價語言生硬、呆板,一語定全局,雖然會給予學生一定程度上的啟發(fā)和警示,但難免過于簡單粗暴。很多時候,不僅不能給學生帶來有益的提醒和指導,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其實,評價性語言是針對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狀態(tài)的評判,它應該發(fā)揮指正、指導、鼓勵的作用,而不是審判的作用。所以,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具體表現,做出有針對性和有特色的評價。語言不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尤其需要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指正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語言的客觀性,既要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又要使學生易于接受。
教師要注重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在評價不足的時候,不妨先肯定其優(yōu)點,然后再指正缺點,這樣學生會更樂于接受教師的整體評價。初中生逐體現出體現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這是這一時期的成長特點。因此,教師在做出評價時不能忽略這一心理特征。例如很多學生天生嗓音條件很好,在學習和表演中如魚得水,因此,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自然很高;而有些學生雖然天生嗓音條件不好,但對音樂充滿熱愛,學習非常認真,而且對樂理知識掌握很好;還有些同學學習過樂器,具有自己的特長。那么教師在評價的時候,就可以對他們的長處給予更多的肯定,然后再對不足之處給予委婉的指正,這樣學生必定能正面認識自身的不足,從而加以改正。
二、從評價方式的角度分析
1.評價方式多元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是語言性的評價,尤其以口頭表達的方式為主。這種傳統(tǒng)的單一模式,因為受到時間、地點的約束,所以很多時候,教師不能完整的表達出評價內容,只能是與學生蜻蜓點水式的溝通一下,而且更多的時候,這種評價難免會給予學生說教之感。所以,口頭上的語言性評價只適用于針對某一知識點或某一個學習片段的評價。而對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tài)和綜合性的學習內容而言,教師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加的多元化。
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自然就要促使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對于樂理知識的考核,教師可以通過口頭提問和試卷答題的方式進行。對于口頭提問,那么教師的評價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即時做出;對于試卷答題,教師可以將評價以評語的方式批注在卷子上,這種沒有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很多時候其實更有助于教師說出更多具體的指正和鼓勵的話語。而對于一些表演類內容的評價,教師除了課堂上與學生的進行評價溝通外,還應及時的關注學校各種文藝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在各種活動中,學生出于對個人和集體榮譽感的保護,一定會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所以教師和學校應很好地利用這個評價機會,以獎品或獎狀的形式對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進行肯定和鼓勵。
2.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中,學生通常處于被動的地位。因為學生是受教育者,所以在整個教學活動的評價中,學生常常是傾聽者、承受者。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越來越凸顯。加之初中生在不斷的成長和認知過程中,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對于教師,不再像小學階段那樣言聽計從。更多的時候,他們將信任和坦誠轉向自己的同齡人。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當適當、適時的將評價的權利轉交給學生本身,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
教師可以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和互動評價的方式。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給予學生一個自我定位和自我反思的機會。在這種評價方式中,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雙重位置的轉換,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角度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學生對自身的具體情況更加了解,所以對自己的分析和評價也要更加深刻。因此,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省機會。
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其實就是教師給學生們創(chuàng)設的一個彼此溝通的機會。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也可以以全班為單位進行。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課程的內容和上課形式都有所改變,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有所增加,如音樂劇的表演,合唱的表演等形式都會經常出現。所以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互動有助于他們更好的學習和互助。這種彼此間的交流,既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能力。而且,對于初中生來說,這一時期,同齡人之間的互相感染,往往更具說服力。因此,其評價的效用可能要更大些。
三、結束語
音樂,是一門極具感染力的學科,它是人類情感的藝術性升華和表達。它往往能帶動人們的情感共鳴。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其情感日漸豐富和細膩。他們急需正確的情感引導和良好的藝術熏陶。這一階段所接受的教育,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在初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學評價是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及時的為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引導和熏陶,使學生在藝術的殿堂中,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才華,并不斷將其充實。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對于教學評價的科學運用,使其成為優(yōu)秀教學成果的有效輔助手段而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蔣宏蘭.淺議初中音樂教學的多元化評價[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6(8):118-119.
[2] 李寧.論多元化評價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7(6):121-122.
[3] 石蓓.中學音樂教學的課程評價與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5(3):73-73.
[4]范月穎.多元化的初中音樂教學評價初探[J].學周刊,2015(2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