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 丁洪湖
[摘要]職業精神培養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涵,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職業精神與職業能力培養的高度融合。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應呼應現行試點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立德樹人,創新工作思路,優化整體設計,抓住主要矛盾,有效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職 現代學徒制 職業精神 課程載體 分段培養
[作者簡介]郭冬梅(1964- ),女,江蘇泰州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蘇 泰州 225300)丁洪湖(1964- ),男,江蘇泰州人,泰州市姜堰區藝術中學校長,高級教師。(江蘇 泰州 225500)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8-0082-05
現代學徒制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探討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學徒制下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的思路
職業精神是人在職業活動中的觀念建構和價值追求,是具有行為導向性的職業心理素質和精神品質。職業精神既是對從業者個體的要求,也是從業者對職業生活的能動表現、自我追求、自我完善,是外在規范和內在品質的有機統一。職業精神有三種屬性:一是社會性。職業規范、職業道德、職業價值受制約于所處社會文化,遵從于社會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規范。二是職業性。職業性又有共性和特殊性之分。例如,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與集體主義,因此“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就成為每個行業都應遵循的職業精神,也是社會對職業人的基本要求,這就是共性。不同行業有其特有的道德倫理規范,如醫生追求大醫精誠、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教師追求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為人師表的職業精神,這就是特殊性。三是個性。主要指個體人格特征差異于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中,外顯在職業態度上,如有人兢兢業業、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有人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等。顯然,職業精神培養的本質是德育,重點是健全與優化人格,主要內容有“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規范、職業態度”等。
學生職業精神培養一般從三個層面闡述:宏觀上,政府與社會發揮主導作用,引領理念、規劃目標、統籌資源、協調關系、提供保障;中觀上,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探究職業精神培養體制機制、內容、方法和評價體系;微觀上,教育者以課程為核心與載體、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將職業精神培養落到實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主要特點是:學校、企業雙主體育人,校企深度合作;教師、師傅雙導師培養,交互訓教;學生、學徒雙身份學習,工學交替;企業、學校多環境生活,文化多樣,崗位成才。目前,筆者所了解的高職現代學徒制試點大多實行分段培養:一是學徒準備階段。學生在學校接受基礎教育,認知專業特點和專業發展前景,做好生涯規劃,實現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同時奠定作為學徒的相關專業基礎和心理基礎。二是學徒階段。學生進入企業,接受崗前培訓和相應在崗職業理論、技能培訓,開啟學徒生涯。三是準員工階段。學徒基本掌握所訓崗位知識技能,開始獨立工作。
現代學徒制創新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和模式,相應地,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必須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思路。具體來說,宏觀上,政府加強教育立法,保障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促進資源整合,形成職業精神培養的最優環境;中觀上,校企深度合作,實施分段培養,分段目標、任務各有側重,隨學生(學徒)身份變化不斷拓展職業精神培養的內涵與外延;微觀上,教育最有效的載體是課程,分段式職業精神培養可以參照華東師范大學徐國慶教授的“碗型課程模式”。
二、“碗型課程模式”對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的啟示
“碗型課程模式”是徐國慶教授針對中高職銜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提出的,以課程設置的時間階段性、內容交叉性、邏輯連貫性、空間連續性、邊界延展性、體積包容性為特點,圍繞核心培養目標不斷拓展教育教學內容的內涵和外延。這種模式也特別適用于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學徒準備階段,針對高職學生群體特征,職業精神之社會性培養主要幫助學生塑造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人格品質,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三觀”,規范自身行為,夯實作為“合格社會人”的基礎,初步建構職業理想;學徒階段,職業精神之職業性培養瞄準“合格職業人”目標,重點幫助學徒訂立職業理想、內化并踐行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實現對職業精神從依從到認同的轉變;準員工階段,職業精神之個性培養瞄準“優秀職業人”目標,在鞏固社會性、強化職業性的基礎上,幫助準員工實現對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從認同到信奉的轉變,激發準員工追求職業理想、優化職業態度、不斷完善自我的熱情和動力(如84頁圖所示)。三階段培養目標內容既有側重,又有交融,更有銜接遞進。需要說明的是,職業精神屬于社會規范范疇,其內涵是敬業精神、精業精神、創新精神、立業精神。學生(學徒)職業精神習得過程實際上是逐步積累職業交往經驗、適應職業生活、內化職業道德和規范的過程。具體來說,需統合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學習方法,將對職業道德和規范的認知經驗、情感經驗與行為經驗不斷整合,形成知、情、行相一致的一體化經驗,從而產生與職業道德和規范相一致的動機系統以及與職業道德和規范相適應的行為系統,實現對職業道德和規范的內化,建構起內在的行為調節機制。因此,現代學徒制下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隱性課程在很多方面會比顯性課程更加行之有效。
三、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整體設計
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培養可做如85頁表所示的整體設計。
(二)現行高職現代學徒制試點學生(學徒)職業精神分段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
1.學徒準備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在此階段,高職院校普遍根據教育部規定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心理健康教育、軍事理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課程,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課程內容未有效整合,理實課時比例不當,課內外活動未有效關聯和支撐,考核評價方法單一,學生無學習興趣和動力。
應對策略:(1)聚焦內容。瞄準“合格社會人”培養目標,梳理并整合現有課程內容與結構,優化課程設置。根據杜威對學生完整人格教育的交互作用思想,調整理實課時比例,統籌第二課堂活動,將入學教育、主題教育、班級和公寓管理、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納入職業精神培養課程體系,增強第一課堂實踐活動。(2)優化方法。增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生活性、鮮活性、實用性,切實服務學生健全人格塑造、職業理想建構,讓學生能動地作用于真實環境。(3)多元創新。校企創新育人理念;各具體部門、院系創新文化建設;企業人力資源和學校教學、學工部門配合,指導專業教研室創新顯性、隱性課程設置及評價機制;輔導員、班主任創新教育管理模式,履行好觀察、引導、糾正之責;學生優化自我認知和專業認知,增強雙身份意識,初步構建職業理想,創新自我教育管理模式。
2.學徒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雙主體育人理念和方法不同步,教育影響力互耗。一是企業在學徒培養過程中更注重追逐利潤,管理剛性,強制多,關愛不夠。二是師傅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師傅”,關鍵技能往往不愿傳授給學徒。三是部分師傅自身職業道德水平不高,缺乏職業追求,帶徒方法簡單粗暴。四是業余生活單調枯燥。總之,企業與學校育人理念、境界大不相同,學徒職場初始體驗與原有對美好大學生活的向往和初步職業憧憬差距甚大,從而影響學徒對職業精神職業性的理解和認同。
應對策略:(1)校企雙方增強育人主體意識。企業發揮職業精神培養的主導作用和特有優勢,優化文化建設,構建良好育人環境;優化師傅選拔激勵機制,提高師傅帶徒質量。學校推進對企業文化的學習,促進教師與師傅有效溝通,避免過分依賴企業。總之,校企雙方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有效支撐。(2)堅持課程標準。職業精神職業性在內容上體現為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職業理想是人們對職業活動的奮斗目標,是追求職業活動成功的不竭動力,也是個體人生理想在職業生涯當中的映射;職業道德是從業者在職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則;職業規范是從業者必須遵守的所從事職業領域的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要堅持課程標準,讓學徒明白不能因為自己不是正式員工就降低要求。(3)增強學徒職業精神養成之主體意識。顯性、隱性課程相結合,讓學徒在崗前培訓時強化對職業和職業道德規范的認知,訂立職業理想,在企業學習、工作、生活全程體驗并踐行職業道德規范,從而理解職業理想和職業價值取向決定人的職業道德水平、影響人對職業規范的認同和遵從,最終增強職業精神養成之主體意識。
3.準員工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學業與就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影響職業精神之個性發展。在此階段,準員工面臨人生重大抉擇,而企業關注的是充分享受參培成果,最大化挖掘準員工價值,然后選留優秀人才以創造更大價值。
應對策略:這個階段職業精神培養主要通過隱性課程實現。觀念性、物質性、制度性、心理性隱性課程涵蓋準員工在企業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場性因素”的濡化、規訓和陶冶作用。一是發揮企業文化育人功效。企業的戰略胸襟、現代企業制度、良好形象、科學的用人機制、和諧的人際關系、宜人的工作生活環境等優秀企業文化能浸潤準員工,是培養職業精神的最好資源。二是發揮學校德育之長。學校以生為本,協助解決好準員工學習與工作的矛盾,教育引導準員工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三是企業優化激勵機制。企業加大對優秀員工、準員工的選取以及對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優化崗位競聘、人才儲備機制,激發準員工爭先創優的熱情。四是增強師傅、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師傅、教師倍加關懷準員工,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及時解決生活、學習、工作上出現的問題,同時以自身良好的職業態度和模范的職業行為影響、帶動他們。五是發揮契約育人功效。充分利用三方協議的引領、規范、約束、激勵等功能,增強準員工對職業道德、規范的認同和信奉,幫助準員工增強自律意識,提升自我教育、管理、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郝永貞.職校生職業精神培育的生命意蘊和建構模式[J].職教論壇,2015(20).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與教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吳剛.教育社會學的前沿議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黃雪利,周建樹.杜威的完整人格教育思想的實踐價值探索[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6).
[5]于偉.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6]張健.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比較與澄明[J].職業技術教育,2017(15).
[7]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邢清華.高職教育職業精神融入職業技能培養的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