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院校承擔著為所在區域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其專業設置是連接區域產業結構需求和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的紐帶。當前一個時期,肇始于經濟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在多個領域“全面開花”,職業院校也難以“獨善其身”,其專業設置應緊緊圍繞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調整來進行?;诖?,文章從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出發,結合當前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發展之間的關系,為提升專業設置與產業機構的適配性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教育 專業設置 產業機構 適配性 供給側改革
[作者簡介]勞甄妮(1983-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廣西 南寧 530021)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6-0039-04
職業院校肩負著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專業設置要圍繞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和未來調整方向進行合理布局。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未能與市場需求保持一致,盲目跟風,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這不僅制約了職業院校專業的向好發展和職業教育的提質增效,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障礙?;谏鲜霰尘埃疚氖紫汝U述了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內在關系,然后結合當前專業設置中幾個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從供給側發力,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增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配性的有效路徑。
一、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內在關系
作為技能型人才輸出的生力軍,職業院校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但長期以來,很多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未能與所在區域形成合力,造成一方面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過大,另一方面當地諸多企業無人可選的人才結構性矛盾。為了從根本上增強專業設置與所在區域經濟結構的適配性,職業院校應緊跟當地發展動態,尤其要密切關注經濟結構方面的戰略性調整,全面、科學地洞悉產業結構的發展動態,為可能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種類、數量做好預判,滿足用人單位對多種人才的實際需求。接下來,本文將全面闡述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專業機構的內在關系。
一方面,區域產業結構決定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無論是院校數量,還是在校生規模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隨著院校數量增加,勢必會造成職業院校在生源上存在激烈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源的優劣直接影響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而畢業生的質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所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可見,職業院校只有培養出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教育格局競爭中占得先機,而使畢業生實現“畢業即就業”的關鍵要素則是院校的專業設置。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結構調整等都直接取決于當地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對人才數量和種類的實際需求。如果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脫節”,就容易造成人才結構性差異。
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為了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區域產業要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如果缺少數量充足、能力全面、創新意識和進取意識較強的高素質人才,那么產業結構升級不僅難以為繼,而且連維持現狀也會成為一種奢望。簡言之,人才興,產業興。從這一層面上分析,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某一區域的經濟發展,更影響著區域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應緊緊圍繞市場展開,而這個“市場”就是院校所在地的產業機構。具體來說,為提升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配性,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原則:其一,堅持市場導向。市場是檢驗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試金石”,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緊緊關注市場變化,第一時間獲取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發展動態,全面、準確地洞悉因產業結構調整而引起的人才需求變化,并基于此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培養市場需求的對口人才。其二,融入產業要素。每個地區的產業發展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融入產業要素的各個方面,如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前景、產業結構布局以及地方經濟結構現狀等,科學、合理地測算出每種產業要素對相應人才的實際需求。其三,注重產學研合作。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不僅要考慮當前市場的需求現狀,還要從長遠出發,通盤考慮與之相關的產學研一系列環節。此舉既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還有利于專業的進一步優化升級。
二、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結構性矛盾
目前來看,全國范圍內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數量都相對較為充足,培養了一大批兼具扎實專業知識和過硬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基本適應并滿足了本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一批辦學水平較高、就業率很有保障的優質專業脫穎而出。但與此同時,仍有一部分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發生“錯位”,呈現出多方面結構性矛盾,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設置相對集中,定位重復,缺乏特色。據教育部2017年7月的一份數據顯示,全國1100余所職業院校中,設置數量較多的專業是土木建設大類、交通運輸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制造大類以及財經大類等。很多院校不考慮自身的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和師資力量,對上述熱門專業“照單全收”,致使熱門專業畢業生遠遠供大于求,在個別地區,某些專業的供需比甚至達到了驚人的7︰1,導致了嚴峻的就業壓力和社會壓力。
2.專業設置調整不靈活,不能適應區域產業發展要求。專業院校的合理定位能為區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當區域經濟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時,勢必會產生新行業、新部門、新產業,而這些領域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職業院校來提供。但在很多地區,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相對死板、單調、片面,不僅不能提前科學預判產業結構升級需要的人才種類、數量,而且其自身的調整往往存在相當程度的滯后性,造成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實際需求“各自為戰”,自身的就業壓力居高不下,而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又頻頻爆出“用人荒”。
3.專業規劃不明確,專業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專業設置情況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指揮棒”,專業設置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方向。因此,職業院校對專業設置應從長計議,出臺與之相匹配的“頂層設計”,加強專業開設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前瞻性。但在當前一個時期,很多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并未從宏觀層面整體分析,在追求“大而全”的同時,還對一些開設成本較低、投入產出較快的專業“情有獨鐘”,而對一些硬件設施要求高、師資配備嚴格但關系區域產業發展與升級全局的“長線專業”熱情不夠,長此以往,將造成專業設置失衡,阻礙區域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整體向好,但在個別地區、個別院校仍存在專業設置相對集中、重復性較高、調整不靈活以及專業規劃不明確等弊病,直接導致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發展之間適配性不高。如果這些結構性矛盾不能及時得以解決,那么不僅制約區域產業結構的提質增效和進一步優化升級,而且院校自身也會陷入舉步維艱的境遇。
三、提升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配性的供給側路徑
為最大限度地提升有效供給,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應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產業結構布局和調整方向進行,在增強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為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本文將提升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配性的供給側路徑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拓寬匹配區間,以存量結構調整優化專業布局。目前來看,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對口率較低,這直接導致職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與產業發展所需求的人才之間的較低匹配度。此外,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的趨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質化競爭現象?;诖?,職業院校應緊緊圍繞產業需求,通過優化結構與整合資源促進專業設置的提質增效。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對專業實行“合并同類項”。院??梢酝ㄟ^強化特色專業、取消過時專業以及合并相近專業等措施,著力聚焦一部分辦學水平不高、培養口徑過窄、實際需求不大的專業,并結合實際展開深入論證、分析,以存量結構調整促成專業結構優化。其二,適當增加專業設置的“柔性”。院校在設置專業時應緊跟市場發展動態,嚴格遵循“先寬后窄”的原則,即針對培養目標先設定“大類專業”,培養一段時間后再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實際進行細致劃分,這樣既增加了專業的活力和適應性,同時也尊重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學習實際。但在將大類專業進行細化時,要盡力避免專業或研究方向的同質化。其三,根據專業類別考慮專業調整。例如,第二產業制造大類等應用技能型專業設置口徑應稍窄一些,設置時間應較早,設置空間應稍大一些,專業設置的規模也可相對大些;財經商貿類專業在設置口徑方面應拓寬,在設置規模上考慮部分專業需適當減少。總之,職業院校應明晰自身的定位和外部發展環境,緊緊瞄準區域產業機構發展所需的人才種類,從“供給側”出發,構建起完善、科學的新專業論證機制;同時,完善舊專業整合淘汰機制,精準定位自身的專業建設目標。
2.對接優勢行業,以特色發展道路建設專業。職業院校應增強對區域優勢行業的敏感度和預判性,增強人才培養的適配性。當前,各地區都致力于發展各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現代綠色生態農業等,這些潛力巨大的戰略性產業對“高、精、尖”人才“如饑似渴”。受限于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不完善、培養目標不明晰、更新速度相對緩慢等多方面原因,這些新行業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職業院校應該突出特色發展、強化內涵建設。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轉變、調整的論證和實施中來,增強專業的針對性。此外,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院校的學徒制建設、社會評價等諸多環節中,以此構建起技術服務輸出和技能培養輸入的雙向互動機制。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結合自身的重點、特色專業帶動一般專業發展,打造特色品牌,建設一批發展前景明確、就業競爭力強、社會適應性好的品牌專業。
3.借助大數據,科學預測專業中長期設置與發展。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既要滿足當地產業結構的現階段發展實際,又要適應未來一段時間的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此外,之前很多院校要么盲目追求熱門專業,要么片面追求成本較低、投入產出較快的專業(這些專業的市場大多已經飽和),而對一些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長線專業”人才培養無動于衷,造成專業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質量不過關以及畢業生的產需之間不相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為緩解上述矛盾,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充分借助當前流行的“云技術”、大數據等對戰略性行業,尤其是變化發展相對較快的新興產業進行中長期預測,適當增加可能出現的新興行業需求人才的培養數量,強化專業設置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增強對市場的認知和預測,重點發展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新能源以及智能制造等專業,并針對上述專業實際構建起完善、科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穩步發展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已步入平穩發展態勢的相關專業,合理布局相關專業,有序服務區域產業長遠發展。
4.融入創新創業理念,以專業課程結構優化提升專業建設水平。隨著社會發展速率的提升和科技的日新月異,職業分化逐漸加劇,變更崗位變得常見起來,這對從業者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院校的專業設置、調整都要經過科學論證、系統規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隨意變動。為了解決職業崗位變更頻繁與專業保持相對穩定之間的矛盾,職業院校應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首先,優化專業課程結構,增加專業方向課程,以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向和研究內容;其次,改進實踐課程的形式化、陳舊化弊端,強調技能發展遵循基礎性、先進性、可遷移性原則,讓理論知識真正轉化為切實可用的能力;最后,打通專業壁壘,借助“立交橋”式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增加選擇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身的學習板塊中學有所長。
[參考文獻]
[1]李吉龍,劉曉.區域產業轉型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適配性研究——以浙江省Y區域電氣類專業為例[J].職教通訊,2014(16).
[2]葉苗苗,韓會然.安徽省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研究——以高職高專教育層次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14).
[3]鄭美麗.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協調性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2).
[4]趙炳起,王泉,丁勇.淮安工業轉型升級與高等職業教育契合研究——以“4+2”優勢特色產業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7(22).
[5]李海東,杜怡萍,劉慧慧.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6).
[6]賈穎蓮,何世松.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