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春

【摘?要】
目的?:?探討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兒病室收治的1450例新生兒完整病例資料,記錄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情況,分析危險因素。結果?:?在1450例新生兒中,發生醫院感染39例,感染發生率為2.69%,其中血液感染26例,下呼吸道感染11例,皮膚黏膜感染2例。所有感染的新生兒治愈36例,好轉2例,轉其他醫院診治1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激素應用、侵入性操作、胎齡是影響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比較常見,激素應用、侵入性操作、胎齡為主要的危險因素,要積極加強預防性管理對策。
【關鍵詞】 ?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危險因素;侵入性操作
新生兒病室特別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主要收治的患兒包括低出生體質量兒、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其中較多的患兒的病情危重,再加上對其較多的侵入性操作,容易發生醫院感染[1]。醫院感染不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兒的痛苦,甚至會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醫者需要積極了解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以期對醫院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據[2]。本文作者選取本院新生兒病室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50例新生兒,其中出現醫院感染的有39例,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相關護理對策,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兒病室收治的1450例新生兒完整病例資料,納入標準:所有資料均有完整住院病歷;單胎新生兒;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新生兒家長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新生兒分娩時無出現感染情況。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兒;調查期間死亡的患兒。其中男787例,女663例;平均胎齡為(38.66±1.28)周;平均日齡為(3.11±0.42)d;平均出生體質量為3155.20g。
1.2?調查內容
記錄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情況,包括出生方式、胎齡、性別、出生體質量、日齡、生命體征、住診斷、抗生素應用、胃腸外營養、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數等。
1.3?醫院感染判斷標準
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標準,包括胸片明確的感染,血培養陽性,實驗室檢查異常,出現感染相關的臨床表現等。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因素分析。
2?結果
2.1?醫院感染發生情況
1450例新生兒中39例發生醫院感染,發生率是2.69%,?其中血液感染26例,下呼吸道感染11例,皮膚黏膜感染2例。
所有感染的新生兒治愈36例,好轉2例,轉其他醫院診治1例。
2.2?發生因素分析
以醫院感染為因變量,以調查的內容作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激素應用、侵入性操作、胎齡是影響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病室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本研究顯示在1450例新生兒中,發生醫院感染39例,感染發生率為2.69%,其中血液感染26例,下呼吸道感染11例,皮膚黏膜感染2例。醫院感染一旦發生不僅會延長住院時間、加重原有病情、降低床位使用率、增加醫療費用,還會影響患兒預后。醫院感染也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需要加強管理與預防[3]。
NICU收治的患兒大多病情危重,并且由于患兒機體的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呼吸道黏膜及纖毛運動功能差,抵抗力差,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同時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易導致菌群失調,可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發生下呼吸道感染。并且新生兒胃腸道功能不成熟,機體免疫系統還無建立,也容易發生血液感染。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激素應用、侵入性操作、胎齡是影響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胎齡越小,出生體質量越低,醫院感染率越高;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兒免疫功能低下,角質層發育不全,局部防御功能差,皮膚中水分含量較多,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長。早產兒、低體質量兒各系統發育不成熟,胃酸少,胃蛋白酶活性低,體溫低,容易發生醫院感染[4-5]。侵入性操作使得新生兒身體與外界環境直接連通,特別是血管內導管留置與晚發的敗血癥有顯著關系,增加了患兒感染發生率。并且麻醉和氣管內吸出術、持續機械通氣會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程度,誘發呼吸道感染[6]。激素的不合理使用與濫用易導致菌群失調,增加了細菌耐藥性,各種條件致病菌得以生長繁殖并致病,易導致二重感染[7]。在預防管理對策中,要給予相應的醫療措施,對于有一定條件的產婦進行促使分娩推遲,適當給予預防性抗生素,選用費用較低而來源又不困難的藥物,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減少侵入性操作,要注意避免血源感染,可能減少各種導管留置時間。
總之,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比較常見,激素應用、侵入性操作、胎齡為主要的危險因素,要積極加強預防性管理對策。
參考文獻
[1] ?龐峰,賈秀芹,趙岐剛,等.多部門聯合干預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抗菌藥物成效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03):324-327.
[2] 馬莉.對我院近兩年呼吸道感染肺炎鏈球菌分布及耐藥情況分析[J].醫藥前沿,2018,08(02):387-388.
[3] 黑明燕,高翔羽,李占魁,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家庭參與式管理模式中的母乳喂養結局研究[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中英文),2018,33(01):27-33.
[4] 歐陽夏,楊長儀,修文龍,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血流感染控制質量改進效果評價[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中英文),2018,33(02):99-103.
[5] 余紅,劉銀梅,楊惠英.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危險因素[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7,16(03):233-236.
[6] 季文媛,劉煒.利奈唑胺治療新生兒耐藥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癥的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02):214-216.
[7] 王幫,劉秀香,潘琦琦,等.有感染高危因素的孕婦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數、C反應蛋白與新生兒相應指標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0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