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志英 卞小琴
[摘要]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對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取該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7)和觀察組(n=37),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系統的健康教育,1年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抑郁程度評分為(54.24±7.56)分,觀察組為(43.92±6.3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的焦慮程度評分為(50.53±7.32)分,觀察組為(41.38±6.18)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為(64.37±8.54)分,觀察組為(82.52±9.7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為67.57%(25/37),觀察組為91.89%(34/37),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為(7.53±2.17)mmol/L、餐后2 h血糖為(8.74±2.42)mmol/L,觀察組分別為(6.48±1.96)mmol/L、(7.59±2.25)mmol/L,血糖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健康教育能夠使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病情,有效調養患者情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且規范服藥行為,利于控制血糖穩定,從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 健康教育;老年;精神病;糖尿病;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b)-0124-02
精神病是精神科臨床常見病,往往由心理、環境、社會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出精神活動不協調,存在行為、思維、情感障礙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臨床主要通過抗精神病藥物控制病情,而常用抗精神病藥物容易引起糖脂代謝異常,導致藥源性肥胖,從而引發糖尿病[1]。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對疾病的認知力和自制力明顯低于健康人群。為此,該研究引入健康教育的方式,觀察其對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精神科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符合相關精神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精神分裂癥52例、抑郁13例、躁狂癥9例,同時均符合內科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為58~77歲,平均(67.24±4.68)歲。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都為37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16例;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疾病類型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行精神病和糖尿病常規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增加系統的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①制定教育計劃。護理人員全面收集患者的個人信息,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然后制定針對性教育計劃,并且在實施過程中動態調整和完善教育計劃。②健康知識教育。定時向患者介紹精神病、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包括常見癥狀、各種并發癥、預防措施、注意事項、緊急處理等,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服藥并且控制飲食,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③指導患者用藥。宣傳藥物治療的作用、效果、必要性,介紹藥物名稱、劑量、服用時間,囑咐患者定時用藥,不能自行改變劑量,并且教會患者判斷不良反應,隨身攜帶糖果,一旦出現頭暈、心悸、無力、冒冷汗等低血糖癥狀,就要立即坐下或躺下,然后口服糖果[2]。④加強溝通交流。精神病患者往往性格偏執,對自己的異常行為缺乏認知,不愿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護理人員需要主動接近患者,傾聽患者訴說,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充分的理解,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然后積極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逐漸擺脫妄想幻覺所帶來的痛苦,提高治療依從性。⑤加強體育鍛煉。適當運動有助于減輕體重,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護理人員可與患者共同制定運動方案,根據患者特產和愛好確定運動強度,選擇多樣化運動方式,例如散步、快步走、慢步跑、打太極拳,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天運動30~60 min為宜。⑥制定飲食計劃。飲食治療是一項基礎性治療,護理人員可與患者共同制定飲食計劃,日常飲食應低糖、高蛋白、高維生素,既控制總量,又滿足身體基本需要,確保機體代謝正常。主食以米飯和面食為宜,合理搭配營養,并且多食用苦味蔬菜。⑦爭取家人支持。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是患者最大的動力,因此家庭成員應定時來院探望,給予充分的關愛和配合,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增強生活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
干預1年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抑郁程度、焦慮程度、生活質量、治療依從性以及血糖指標。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的焦慮程度。采用該科室自制的調查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從吸煙次數、飲酒次數、合理飲食、合理用藥、良好作息、不良心理、體育鍛煉等方面進行評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治療依從性分良好、一般、較差3種情況,根據良好和一般來計算治療依從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抑郁程度
干預前對照組患者的SDS得分為(63.75±8.42)分,觀察組為(64.83±8.49)分,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的SDS得分為(54.24±7.56)分,觀察組為(43.92±6.3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5.008,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
干預前對照組患者的SAS得分為(59.28±8.21)分,觀察組為(59.74±8.29)分,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的SAS得分為(50.53±7.32)分,觀察組為(41.38±6.18)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4.735,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為(64.37±8.54)分,觀察組患者為(82.52±9.72)分。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t=8.541,P<0.05)。
2.4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對照組患者配合治療的情況為12例良好、13例一般、12例較差,治療依從率為67.57%(25/37);觀察組患者配合治療的情況為19例良好、15例一般、3例較差,治療依從率為91.89%(34/37)。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773,P<0.05)。
2.5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FBG為(7.53±2.17)mmol/L,觀察組為(6.48±1.96)m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t=5.639,P<0.05);對照組患者的2hBG為(8.74±2.42)mmol/L,觀察組為(7.59±2.25)m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t=5.247,P<0.05)。見表1。
3 討論
精神病和糖尿病都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病種,總體來看,受到藥物因素的影響,老年精神病患者伴發糖尿病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糖尿病的病程較長,易引起并發癥,進一步誘發精神癥狀,結果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復雜,而有的患者否認自己有病,不配合醫生的治療,因此相關的治療和護理變得復雜和困難[3]。
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新型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從健康知識、心理溝通、用藥指導、飲食習慣、體育運動等方面出發,全面評估患者的狀況,主動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患者規范用藥行為,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利狀況,促進患者的心理康復,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從該研究的結果來看,實施健康教育之后,觀察組患者的SDS得分為(43.92±6.37)分、SAS得分為(41.38±6.18)分、生活質量得分為(82.52±9.72)分、治療依從率為91.89%(34/37)、FBG為(6.48±1.96)mmol/L、2 hBG為(7.59±2.25)mmol/L,各項指標都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狀況,控制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曉平,王家法,劉銘濤.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初探[J].醫藥前沿,2015,5(22):362-363.
[2] 陳秀英.健康教育對老年精神病伴發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12):1770-1771.
[3] 彭紅梅,陳春紅,陳俊雄.健康教育對伴糖尿病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38(4):45,49.
(收稿日期:20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