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
內容摘要:出口貿易的發展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力量,但是其隨著國外需求市場的波動而變動較大。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商品在國內外市場的銷售產生重大影響,進而也影響著出口貿易。為此,本文使用2003-2015年期間的省級面板數據,就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回歸結果顯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抑制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則擴大了商貿流通業的這種抑制作用。分地區進行回歸顯示,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顯著抑制了東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商貿流通業 出口貿易
引言
在世界經濟正在逐漸融為一體的情況下,發展出口貿易不僅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收入還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需求的疲軟,出口貿易受到一定的削弱,但與此同時商貿流通業與互聯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二者是否會對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影響,這已經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部分學者就商貿流通業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展開分析。鄧黎(2016)認為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已經降低,而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則有助于促進出口加工型企業將更多的出口產品轉為內銷產品,從而促進企業轉型,并降低出口貿易量。張昊(2014)認為中國制造業企業長期依靠廉價生產成本大力發展加工型出口貿易,隨著國外市場的萎縮大量企業開始轉型,但由于國內市場的飽合以及需求的不匹配,加上國內市場的分割,使得這些企業難以擴大國內市場的銷量,而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有利于降低市場分割和流通成本,從而促進出口型企業增加國內市場的銷量。李凌(2014)認為要素商貿條件推動了我國出口貿易經濟的發展,在短期內出口貿易依然有效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因此依然需要發展出口貿易。
另一部分學者就互聯網發展對出口的影響進行分析。許統生和楊穎(2016)利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的出口貿易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出口貿易額的增長,電子商務對出口變動的貢獻最大,因而作者提出中國應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并有效管控風險,從而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溫珺和尤宏兵(2015)利用中國1999-2012年期間與190多個有出口貿易往來的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互聯網促進了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其中對發達國家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這種促進作用開始不顯著。李兵和李柔(2017)利用中國工業企業的出口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工業企業的出口,此外互聯網對企業出口銷量增長的促進作用要大于對國內銷量的增長作用,因而互聯網的發展促使企業向出口密集型方向發展。施炳展(2016)將網絡鏈接數量作為互聯網發展水平的代理變量,進而研究互聯網對中國工業企業出口影響,結果發現互聯網的發展對那些產品差異化大、生產效率高、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出口的促進作用尤為明顯。
當前還少有學者在互聯網背景下考慮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為此本文利用省級層面數據就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
實證分析
(一)因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選擇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衡量各地區出口貿易發展狀況(ex),出口占比越大表明出口貿易狀況越好。由于統計年鑒中的出口額采用美元計量,因而通過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平均匯率進行轉換。選擇批發與零售業的實際增加值來衡量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水平(val)。采用互聯網普及率來衡量互聯網的發展水平(inter)。此外選取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與互聯網發展水平的交互項(interval)來衡量二者共同作用,也即互聯網背景下的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水平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二)其它控制變量說明
出口貿易受到眾多其它因素的影響,只有控制住了其它重要影響因素,才能準確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本文選取以下控制變量:金融發展水平(fina),采用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表示,開展對外貿易活動需要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因而需要金融機構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外資流入規模(fdi),采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與GDP的比值表示,外資企業擁有大量的海外銷售渠道,因而其在中國投資生產有利于中國將更多的產品銷售到海外市場;交通狀況(traff),采用單位面積上的交通里程密度表示,交通設施越便利,則國內商品越容易以較低的成本運到海外市場銷售;教育水平(edu),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對數值來表示,出口貿易需要大量受過較高教育水平的外貿人才,因而教育水平會對出口貿易產生較大影響;城鎮化(city),采用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表示,城鎮化水平越高則人口和資源越集聚,越容易集中資源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
本文實證分析中的變量都取比值或對數值。其中互聯網普及率的數據來自于歷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其余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與就業年鑒》。回歸變量的基本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三)實證結果分析
首先采用總體樣本數據進行固定效應回歸,回歸結果見表2。其中第(3)列回歸中不考慮互聯網因素時分析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而第(1)、(2)列則同時考慮互聯網的影響。首先由第(3)列發現,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抑制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則出口產品占GDP的比重下降0.094%。隨著國外市場需求的疲軟,越來越多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已經開始將目標市場轉移到國內,過去由于市場分割、物流成本高昂,限制了企業將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當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使得物流成本大為降低,企業能夠便利地將產品銷售到國內其它地區,因而降低了他們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從而降低了產品出口比重。由表2(1)、(2)列發現,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出口貿易的發展,互聯網普及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則出口產品占GDP的比重上升0.281-0.295。在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互聯網普及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則商貿流通業對出口的抑制作用提升0.0719-0.0735。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出口導向型企業能夠更便利地了解海外市場需求,因而能夠以較低的交易成本將產品運送到海外目標市場進行銷售,因而互聯網推動了出口貿易的發展。但是,互聯網的發展也便利了商貿流通企業產品的運送和銷售,利用互聯網技術商貿流通企業可以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分布狀況,并且提前在國內市場消費集中地區布置好倉儲服務中心,從而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的商品能夠較快地送到消費者手中,提升了國內消費積極性,有利于出口導向型企業將更多的產品銷售到國內市場。
控制變量中交通發展水平traff的系數在(1)-(3)列中都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交通發展水平每提升1個百分點,出口比重提升0.047-0.065。當前中國產品的出口更多是通過港口海運運送到海外,而內陸企業需要通過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將產品運送到港口,因而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利于產品的運輸和運輸成本的降低,進而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金融發展水平fina的系數在(1)-(3)列中都為負數且顯著,這表明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出口貿易的發展。出口貿易需要的資金量大且風險高,特別是隨著金融危機后海外市場需求的萎縮使得出口導向型企業更難獲得金融資金支持。此外,隨著國家對出口退稅的減少,更是增加了盈利風險,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會減少相應的資金支持。
中國各個地區間的互聯網發展水平、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進而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也不同。為此,本文進一步將樣本分為東、中和西部三組來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由表3可以發現,在考慮了互聯網的影響因素后,商貿流通業本身的發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雖然為負但不顯著。互聯網的發展對中部地區出口貿易產生了負面的影響,而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互聯網的發展降低了產品銷往國外其它市場的交易成本,但是因為中部地區地理位置的制約,使得其更多的產品仍然銷往國內市場,因而總體上國內產品交易成本的降低幅度要大于國外產品,進而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產生了不利影響。valinter的系數在東部地區為負且顯著,這表明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顯著抑制了出口貿易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加深了東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對市場需求分布的了解,并合理在全國各地建立好倉儲服務中心,從而快速提升產品配送效率和配送成本,提升了國內消費市場消費的積極性,有利于出口導向型企業順利地將更多的產品銷售到國內市場,從而降低出口產品比重。
控制變量中城鎮化率的提升促進了中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抑制了西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而對東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城鎮化率的提升使得中部地區集中了大量發展出口貿易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從而有利于出口貿易的發展。西部地區遠離出海口,產品出口運輸成本高,隨著城鎮化提升引起國內市場需求提升,促使其近一步將更多產品銷售到國內市場,從而降低了出口產品的比重。外資流入規模的提升對中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抑制作用,促進了西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而對東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這表明隨著中部地區市場需求規模的擴大,在該地區投資生產的外資企業將更多產品銷售到本地而不是海外。西部地區收入水平低,市場需求規模小,因而在該地區投資生產的外資企業將更多產品銷售到海外市場。交通水平的提升對東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了促進作用,而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金融發展對西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而對東中部地區出口貿易的影響不顯著。西部地區出口貿易發展時間短,出口貿易產品結構單一,容易受到海外市場需求規模的影響而劇烈波動,因而風險較大,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規避和自身盈利的考慮會減少對該地區出口貿易資金的供給。
結論
出口貿易的發展雖然有效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金融危機后國外市場需求的疲軟,出口規模出現了較大波動。為了維持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就不能過分依賴海外市場,因而必須更加依賴國內市場,而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可以降低出口型企業將產品銷往國內市場的成本,從而將更多的產品銷售到國內并降低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各級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采用互聯網技術,降低產品銷售成本。同時,政府還應創造有利的市場競爭環境,并積極鼓勵出口型企業更好開發國內市場,擴大國內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鄧黎.“外轉內”時代下我國商貿流通業態的結構及優化升級[J].商業經濟研究, 2016(8)
2.許統生,楊穎,陳雅.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對出口的動態效應分析—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證據[J].當代財經,2016(12)
3.溫,尤宏兵.互聯網對中國外貿的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2)
4.李兵,李柔.互聯網與企業出口: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微觀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17,40(7)
5.施炳展.互聯網與國際貿易—基于雙邊雙向網址鏈接數據的經驗分析[J].經濟研究,2016(5)
6.張昊.國內市場如何承接制造業出口調整—產需匹配及國內貿易的意義[J].中國工業經濟,2014(8)
7.李凌.要素商貿條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