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琦 張琨
摘 要:小學語文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而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決定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重中之重,但是,現如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低效或無效的現象,因此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種種現象進行分析,然后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積極地探索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 引言
語文是以中國幾千年積淀的優秀文化為載體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小學語文是素質教育的基礎,課堂教學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承載方式,語文教學對于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采取一切措施及方法,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二、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群言堂”的課堂教學,應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盡管如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 教學目標不清晰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一些教師面對課文,認為什么都應該教,學生什么都應該學,結果導致目標不清,目標混雜,弄不清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為了迎合多目標的理念,一些老師將三維目標割裂開來,目標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來定,目標太高或者目標太低,目標設計沒有層次性,導致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受到影響。
(二) 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大家也都贊同這是教育的一種至高境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學會自己學習正是對此的一種體現。而部分教師對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缺乏深刻清醒的認識,仍然采取傳統教學體系中灌輸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沒有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無法根據個性需求和自身興趣進行有目的有效率地學習,最后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三) 課堂教學手段單一
小學生正處于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處于大腦成長的關鍵階段,身心發展處于不成熟階段,他們好動淘氣注意力不集中是常有的事兒,而枯燥呆板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單一的課堂教學手段極容易使學生出現開小差、走神的現象。目前的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忽視了小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語文課基本都是按照統一硬性的規定學生必須會讀會寫及會背課文,教師仍然以指定教材為主要的教學來源,缺乏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手段的應用,導致課堂教學方式單調、課堂學習氛圍死氣沉沉,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 充分做好課前準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準備是一節好課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準備的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獨裁者,而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在一堂課中起關鍵的主導地位,因此教師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前要吃透教材,深刻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和心理需要,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高效率課堂;另外科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人有某種需求時,才會對事物發生興趣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他們學習的動力,首先,教師要營造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改變呆板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其次,教師在課堂中也要積極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正確引導學生善于思考、質疑,適當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多思考,發掘學生的潛能,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二) 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對待這種差異,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課堂中應體現出開放性思維及多元性評價,通過這種有效評價方式去促進學生多維度地思考問題。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積極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利用差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各種潛在因素,使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自身反思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展,教材也在改革更新,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起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終身學習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又是搞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需要,只有不斷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專業和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另外,教師的反思應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就課堂教學而言,既有課前設計過程中的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反思,還要有教學后的反思,要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教師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養成教師對教學問題、教學現象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性見解,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總結
總之,小學語文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教師不斷探索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這個問題,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向著:輕松、多元、民主、創造的方向發展,真正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高效。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余文森,鄭金洲.新課程語文教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鄭曉娥.淺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創新教育,2014.
[4]劉宗杰.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
[5]莫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
作者簡介:
高琦,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張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附屬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