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以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實際情況出發,正確理解和整合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本文主要以初中數學為研究對象,探索了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并對此提出了一些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到引導者、輔導者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重視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激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解析問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一、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論提倡:教師教的主導性以學生的主動性為基礎,光有教的主導性以及主動性缺乏學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營造有助于拓展學生創造性的情景,充分激發并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各種物體的形狀,并激發學生數學思考:你周圍所能觀察到的物體形狀都是怎樣的?他們有什么區別?教師從數學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對象。以往的教學過程只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以上采用的方式是創新性教學,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生活中不同物體形狀的模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比如在學習《應用一元一次方程式》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游戲情境:同學們,現在讓我們來參加一個猜年齡的游戲,好不好?教師將游戲規則講解明白(同學們你們必須用自己的年齡乘以2再減去5,最終把算出來的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夠清楚地知道你的年齡。)這時候,學生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游戲中來。有的學生會從中發現奧秘:如果我算出來的結果是25歲,那么我用25+5再除以2,就能夠清晰地知道我的年齡是15歲;有的學生會利用方程式的原理來進行計算。教師繼續說:同學們,你們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其實我們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建立方程來解決,將眾多的實際問題數學化,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學生的探究欲望強烈了,才會全身心的投入接下來的學習中。
二、 讓自主學習思想深入學心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學生必須進行自主學習,首先,要求教師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視學生這個能力,更要改變自身教學思想,向學生灌輸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激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和溝通,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主動交流自主學習經驗,這樣不但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意識,更能夠促進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的養成,讓自主學習思想深入學心。其次,學生必須在思想上給予自主學習高度重視,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空間,并利用合理有效的時間以及教學活動,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落實到實處,正確實施。同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全方位的監控,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認可學生的學習成果,鼓勵學生在課堂分享學習經驗,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例如在學習《感受可能性》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相對應的問題情景引發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教師設計學習任務: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不會發生和一定會發生?②判斷哪些事件是可能發生的、一定會發生的、可能會發生的。(今天是1號,明天是2號;買彩票會中獎;打開電視在演言情劇;5個人分為一組,有兩個人在一個組等)。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感受可能性,教師在此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監督,以保障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然后組織學生對剛才的學習成果進行分享,引發其他學生產生質疑……實現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目的,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 傳授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錢夢龍曾經說過:“教師一定要致力于教授學生自己學習。”而在此過程中,教授學生自主學習方法以及策略才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養成歸納總結、類比、解析、綜合等數學基礎能力。為此,教師首先要在情感上信任學生,即信任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力;其次,在時間上支持學生,為學生創設大量的時間,引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體驗;最后教師必須在行動上進行引導,關鍵在于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必須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一) 引導學生以舊習新
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吸收新的知識,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學習方法。在數學教材中,數學知識緊密相連,教學內容由淺到深,因此,在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學生已有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利用舊知識去掌握新知識,從中發現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聯系,這更加有助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中,教師在教授學生三角形高和底的定義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平行四邊形高和底的學習經驗,展開類比遷移學習,深化學生對三角形高和底定義的理解,然后教師再根據新舊知識的不同以及相同之處,讓學生充分認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完整知識系統。
(二) 利用直觀操作,強化學生數學定義及概念的概括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將教學的眼界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堂延伸到社會,并根據實際生活的案例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根據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為學生創設更加直觀化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認知認識抽象的數學知識,學會數學定義以及概念的概括,正確引導學生了解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例如《從統計圖分析數據的集中趨勢》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事先為學生設計好教學課件,通過數學案例,讓學生對本堂課知識進行學習,學會從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等直觀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進一步理解強化平均數、眾數、中位數等概念。
(三) 設疑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
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其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想要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除了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之外,更需要教師多激勵、啟迪、引導學生,針對設置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以及探究,拓展自身的思維模式,從而使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學習《角的比較》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同學們,請你們拿出你們的三角板,你能說出這幾個角的大小嗎?你還能利用三角板畫出哪些角?在進行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再引導學生多提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進行合理的思考,在自主探究和自主觀察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 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個人潛能以及參與性都不一樣,但是都有可能學習到本領取得成功,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因材施教。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建議他們對教材進行分塊提前預習,例如:七年級學生學了一元一次方程后,對后繼教材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等章節可以提前自主學習,將教材中有關聯的知識點學習整合;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教師應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設計學習低門坎,給予鼓勵,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發現每一個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認可學生。例如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一些從易到難有梯度的問題,其中簡單的問題請學困生來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完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維評價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情感以及綜合能力都可以得到教師的重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去解析問題,更能培養不同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都能夠在數學的學習中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質量,更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鐘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指導(教學研究),2016(08).
[2]徐杰天.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教學教研,2014(11).
[3]李云貴.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中期報告[J].新浪博客,2016(12).
[4]黃磊.淺談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2(02).
作者簡介:
蘇壇月,中學一級數學教師,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