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課程中,音樂欣賞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小學音樂欣賞課則應讓學生通過體驗參與欣賞活動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與欣賞,達到審美教育目標。本文對小學音樂欣賞課中體驗教育與音樂欣賞有效性融合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體驗教育;音樂欣賞;有效性
一、 引言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可真正實現音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標。而音樂欣賞則最具有直接而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過去傳統的音樂欣賞課中,老師往往僅利用較少的教育資源讓學生聽聽錄音磁帶,學生則邊看著課本邊聽老師根據教參做音樂背景的簡要介紹等,學生常聽得不精彩或聽不明白,課堂氣氛沉悶,沒達到美育效果。
二、 體驗教育與音樂欣賞整合的重要性
新課標中表述“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并指出要注重“過程與方法”,而“體驗”作為目標體現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顯得尤為重要。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增長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它強調身體的參與,通過自身經歷和感悟實現內化而提升。小學音樂欣賞課應讓學生通過體驗參與欣賞活動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與欣賞,達到審美教育功能。小學音樂老師不能單以講授的方式讓學生被動學習,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開發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體驗教育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通過自身的體驗獲得審美的愉悅。
小學音樂欣賞課堂中體驗教育的創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結合欣賞內容創造情境和機會,發揮學生的通感作用結合音樂作品以多種形式呈現、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音樂作品并建構知識、發展對音樂感受與欣賞能力、產生情感、生成審美意義,在這系列的體驗感受生成中獲得愉悅。體驗式教學意義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三、 如何實現體驗教育與音樂欣賞的有效融合
(一)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直觀的體驗環境
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的普及為小學音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捷,老師可以在課程前安排學生利用現代網絡了解音樂作品的作者介紹、寫作背景等知識,學生通過參與提高對欣賞作品的認知及興趣。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提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作品的資料,并通過收集的資料出板報或手抄報,使得學生通過多方面的體驗參與,在欣賞課前就了解作品基本知識對進一步欣賞作品顯得更加通透與認識。教師不僅可以利用音樂軟件、課件和網絡上音樂教育資源以提高豐富的教學內容,而且還可利用網絡迅速的特點,在課堂上可根據學生的隨機要求快速找出相關的資源材料充實課堂內容。以欣賞課《日出》為例,學生在聆聽樂曲之后情緒高漲、興致盎然地用各種形式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其中一學生表示樂曲可作配樂詩朗誦,于是教師迅速利用網絡資源找到相應詩歌,全班同學結合《日出》的音樂朗誦了《日出》的詩歌,課堂氣氛活躍有效提升了審美教育功能。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課后利用影視、網絡等資源學習音樂知識拓寬視野、提升素養。
(二) 以“聽”帶動想象,并用多元化方式進行二度創作
在小學的音樂欣賞課堂中,重在培養學生感受“聽”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仔細認真欣賞音樂作品,然后再為學生講解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最后創設各種參與體驗的形式讓學生表達呈現作品。讓學生帶著自身的情感去聆聽音樂,并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以審美的態度認識世界的美好。以欣賞課《日出》為例,課堂上鼓勵學生在聆聽作品的同時大膽發揮想象力,用心去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景體驗,而后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用美妙的詞匯描繪出自己聽到的情景,最后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表達方式如繪畫、寫作、朗讀等充分表達各自對作品理解與審美情趣,學生通過系列的體驗參與提升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欣賞能力,從而達到欣賞審美教育的效果。
(三) 發揮“通感”作用,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
音樂欣賞課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圍繞欣賞音樂作品,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讓學生發揮“通感”作用,采用歌唱、律動、演奏等多種方式參與到音樂中去。以欣賞《瑤族舞曲》為例,可以結合多種形式的體驗方式,如唱一唱欣賞曲的主題,用樂器演奏片斷,邊聽邊畫旋律線,最后再隨音樂律動或即興舞蹈等。一堂生動活潑、始終圍繞主題、學生自主參與貫穿著整個欣賞課堂,得到良好的欣賞效果。
四、 結語
總之,應深入解讀新課標理念,理解體驗教育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實際意義,在音樂教學中,實現體驗教育與音樂欣賞的有機融合可以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體驗中感受并理解音樂藝術的價值,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闊藝術視野、發展音樂感受及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2011)解讀[M].
[2]宋冬菊.關于體驗式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6,(5):126-128.
作者簡介:
吳秋英,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