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首先針對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的意義進行闡述,其次對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進行分析,最后結合本人的一些教學經驗,對利用生活現象創設物理教學問題情境的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現象;問題情境;意義;原則;策略
現今的教育發展,已經從原來的單方面的知識傳導轉換為多元化的素質教育,而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主動的研究、興趣、思考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探究能力。而結合生活現象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去思考物理知識,這也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知識源于生活”的理念,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從多方面思考自身的物理學習。
一、 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的意義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普通的問題情境創設,其在一定程度上是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的,也就是說問題在設計的過程中其內容與學生認知程度還有些隔膜,這就會讓一些學生缺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欲望。而結合生活現象的問題情境創設,首先能夠消除這些隔膜,在最大的程度上讓學生對物理問題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學生自然會對這些問題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 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情境的創設其根本目的就是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可是尋常的問題情境由于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學生無法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是很難發揮問題情境真正的實效。結合生活環境的問題情境,除了能讓學生從物理角度思考問題,還能從生活的角度去研究物理知識,讓學生能對中心觀點提出更多的問題。
(三) 實現學生知識的遷移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經常把物理問題看成是圍繞概念的問題,將知識看作是封閉的,錯誤地認為學生只有死記硬背才能夠強化物理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知識與學生自身認知之間的聯系。將生活現象與問題情境結合,就能有效引導學生解釋生活本真規律,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尋物理知識的蹤跡,繼而讓他們主動構建知識體系,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實現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 物理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的相關原則
初中物理問題情境的創設,我們可以通過四個方面的原則進行概括。首先是發散性原則,教師在問題情境的構建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細心研究知識的切入點,保證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得到不同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身思維的發散性與創新性。其次,教師要從發展性原則的角度構建問題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應當選擇那些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讓學生構建有關物理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再次,是要尊重適度性原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基礎水平,以及對知識理解的能力,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最后,就是要尊重熟悉性原則,而這也是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原則。問題情境在設計中,要從學生生活的實際角度出發,以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現象作為基礎,讓學生借助已知現象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識的實質。
三、 基于生活現象的物理問題情境創設策略
(一) 教師要掌握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時機
掌握有效的時機,能夠有效地調動課堂氛圍,同時也能夠提高問題情境創設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時間點上來進行。
首先,課堂導入中的情景創設。在課堂導入過程中,通過適當的問題,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賦予課堂良好的開端,為生活現象的問題情境創設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教學“升華”前,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如何讓濕漉漉的衣服干得更快些。這種問題能讓學生針對知識的思考更加的深入。
其次,在知識關鍵點上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比如在“人耳聽不見的聲音”教學中,在有關次聲波的理解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地震的種種現象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
最后,教師還要注重課堂總結階段的問題情境創設。在這個環節的問題情境創設,要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注重學生的自主思考。可以結合物理所教的內容,來讓學生思考可以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問題。
(二) 結合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猜想
引導學生猜想,就是要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探究意識,而結合生活現象能夠讓學生的猜想更有深度,提高其自身探究的質量。比如說,在學生學習有關力學、振幅、響度的關系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工具,制造小實驗,通過現象讓學生明白其關系的內涵,讓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直尺放到講桌邊緣,通過不同的力度撥動直尺,讓學生聆聽聲音的不同。還可以將一粒糖果放到上面,通過不同的力度,讓學生觀察糖果被彈出去的距離。這樣就能夠給學生的猜想疏導出一個正確的方向,讓他們從生活現象中了解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 結合生活現象,誘發學生思維的發散
生活現象簡單易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思考、再發散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杠桿”的教學中,在基礎知識教學完畢后,教師就可以這樣構建問題情境:“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多工具都是利用杠桿原理開發的,其耗費的力氣與作用都各有千秋,誰能夠舉一些例子?”有的學生說,指甲鉗、扳手、撬棍都是較為節省力氣的杠桿,筷子、鑷子、剪子都是比較費力的杠桿。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拋出一些比較有建設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它們為什么有的費力、有的省力。在思考的過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他們圍繞杠桿的省力與費力進行交流。學生經過交流也不難得出,費力或省力都與杠桿的長短有著關系。
四、 結語
總的來說,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自身探究意識、自主學習意識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中結合他們容易明白的,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生活現象來完成,繼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林生.初中物理教學中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J/OL].華夏教師,2017(11).
[2]趙娜娜.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
[3]趙東升.初中物理習題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康亞斌,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四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