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養”的培養備受關注,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最有地理學科價值的關鍵素養。初中生世界觀、人生觀初步形成可塑性很強,所以利用地理課堂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對他們的終身發展是很有意義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探討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筆者以初中地理教學實例來探討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學探究
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四大要素,主要強調人地協調觀念、培養學生地理的綜合思維、區域的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這四大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素養。它是指一個人可以通過地理的學習而獲得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方法與觀念,是地理學科最本質的東西,是很難通過別的學科獲得的。初中地理的教材設計始終貫穿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敏銳地抓住地理核心素養和教材內容的緊密結合點,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使地理課堂不是僅僅停留在教師對教材的宣講,而是教師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人地觀念和綜合思維培養,提高認知能力和實踐力的一個平臺。
一、 初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與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不協調的現象
(一) 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只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沒有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發展擺在首要位置。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吸收地理知識,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上總是被動地記住一些地理知識,無法提高學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維,很難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
(二) 忽視了理論的實踐運用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對于一些理論的東西都是通過文字硬背來實現記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就隨之產生,知識遷移能力和地理現象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學習的內容來自于自然和社會的現象,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后,沒有將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也不能對各個區域的特殊現象進行分析,地理實踐能力較差。忽略了將理論知識與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相結合,難以培養學生問題探究的能力以及因地制宜開發區域的觀念。
(三) 忽視了學習方法指導
由于在中考中地理成績不納入總分或分值比例太低,學生地理知識基礎薄弱,學生又不重視地理的學習,沒有太多課余的時間學習地理。因而初中地理教師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把課堂重點放在知識點重復的教學上而不注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和實踐力很難提高。
二、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策略
(一) 注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關注學生自主發展
依據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正確的人地協調觀的形成。所以,人本主義理論對于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指導作用,強調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能力培養,將初中地理知識與技能切實運用到實踐生活中。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以人為本”,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積極的思考、分析和實踐,自覺、主動地掌握地理知識,學會一定的地理思維方法和技能。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自主發展是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前提條件。將初中地理教學的主體確定為學生,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的情況,學生的接受能力等問題。不僅僅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在適當的時候記錄學生的情感變化,這對于初中地理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教師在講到“地震帶”時,可以通過觀看地震相關知識的視頻,讓學生自行獲取地震的成因、地震影響及正確的逃生技巧。緊接著進行地震演練,讓學生身臨其境,掌握地震來臨時逃生的基本技能,把課堂上所學的內容用到實處。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再講述“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等相關的知識,并對這樣的地理現象做詳細的闡釋,讓學生自發地形成防災、減災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課堂,通過學生親歷過程、體驗知識,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實踐能力,使地理情感真正得到發展。
(二) 運用活動課程理論,促進學生知識生活化
活動課程理論把“以活動促發展”作為指導思想,強調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學校是進行教育的主要場所,而教育其實也是在生活中進行的,地理教育的最好方式,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死記硬背教材中的地理知識,而是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學習,再將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生活中積累經驗,促進個體的發展。
在初中的地理課堂中,教師幾乎都是安排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忽略了關于理論的實踐運用。利用活動課,促進學生知識生活化是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的有效途徑,教師需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活動課的開展,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知識生活化。比如教師在講述我國地形和地勢等內容時,鄉村的學校可以通過當地特殊地表形態和山脈走向,引導學生走進當地,開展課外活動,掌握不同地形的特征及不同地形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城市的學校可以將地理課堂改在學校的地理園,利用逼真展示的地形模型輔助學生的學習,減輕了學生的理解負擔,通過模型展示,學生興趣高漲,這時再提問學生,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地方各在哪里,最后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勾畫出我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這樣既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記住各種地形的外表形態和我國主要地形的分布,又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祖國的山川地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學習資源,通過活動課的教學形式將課堂知識與解決地理問題相結合,啟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對地理情感的表達,引導學生深入去了解自然、分析地理現象,了解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地方的風俗人情。通過這些內容的滲透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問題探究的能力,學生的區域的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 依據有效教學理論,提升學生學習的品質
依據有效教學理論,地理教師應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采取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學法,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做到教學高效、課堂有效。課堂教學是初中地理教學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因此,要提高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必須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
在初中地理教學的中,由于學生沒有扎實的初中地理知識基礎,課堂上教師通常只完成相應的知識教學任務,而沒有達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提升。要改變現狀,教師必須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和時間,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提升學生學習的品質。通過有效課堂,提升學生地理學習的品質是檢驗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成效的關鍵。在有限的課堂45分鐘時間內,不應當把課堂教學只放在重復的知識點上講解,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提升學生地理學習的品質。在課堂教學的某個知識點的小結環節應該是提煉思維,突出地理學科的思想方法和學科特色。例如講到中國地理位置時,不能只讓學生單純記憶中國地理位置特點,還應如何對某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和影響作出總結。地理課堂教學還應在地理特征的獲取和描述,地理區域的差異和聯系,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系與作用,地理問題的分析和綜合等方面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制定學生學習方法,將學生的認知內化放在課堂,培養地理學科核心本質的素養。
三、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教師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教師要充分備教材備學情,預測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突發狀況”。對于學生的點評、總結要恰到好處,不是泛泛而談地鼓勵,而是要具體和有針對性。對學生的評價應該也是動態的全面、客觀的,甚至是學生家長一起參與的。最重要的是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這里的學習不僅是專業學科的學習,還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信息技術的學習,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和一批批與教師年齡差距越來越大的學生。
總之,培養和提升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教師應該在樹立先進的地理教育理念基礎上,利用課堂的主渠道,把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作為一個長久的事業不斷探索,切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韋志榕.與老師們談談地理核心素養[J].地理教育,2016(4).
[2]杜若明.談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3).
作者簡介:
黃鶴雅,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