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堂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慧教育形式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本文將主要針對智慧教育如何創新促進高校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展開討論,希望通過智慧教育的發展,切實提高高校課堂的教學質量,推動高校教育現代化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智慧教育 應用型高校課堂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基于項目活動圖的大學生學業指導模式研究(校級課題)。
【中圖分類號】G43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28-02
前言
隨著各種智慧教育形式融入到高校課堂的教學當中,過去那種老舊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高校教師究竟應當如何在海量的大數據中挖掘知識,整合信息資源,可以說是未來智慧教育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前進方向。
一、什么是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也可以理解成為是教育信息化的意思,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用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因此智慧教育有著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多媒體化的特點,在智慧教育系統應用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與溝通協作,通過教育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建立,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1]。
二、智慧教育在應用型高校課堂中的應用意義
根據智慧教育的幾大特點,將智慧教育理念融入到應用型本科高校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說是順應了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潮流,鍛煉并培養大學生在實際問題情境中的分析思考和判斷能力,收集并整合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資源,建立一個智慧化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特點,培養學生的多元智力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數據挖掘能力,在虛擬化的智慧教育情境中,完成對課堂學習知識的整合和交互[2]。
三、如何通過智慧教育創新促進高校課堂教學改革
(一)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原則
通過對智慧教育模式的應用,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時,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認為高校教育的課堂教學形式應該是組建一個學習共同體,這個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生、學科專業教師組成的,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會有各自的任務,例如在高校化學智慧教育課堂中,教師會安排一些實驗教學任務,由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生一起來完成,有負責記錄數據的同學,有負責數據錄入的同學,有負責實驗操作的同學,必須充分發揮出每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大家一起對課堂問題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智慧創生。
(二)健全全域學習環境
其次,智慧教育在走進高校課堂時,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課堂的教學改革,還應當建立健全全域學習環境,所謂全域學習環境,就是要在課堂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重點關注對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培養,使他們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潮流,快速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熟悉一下真實的企業工作狀態,通過智慧教育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全域學習環中,體驗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培養學生實踐應用技能。
(三)補充泛在學習資源
在智慧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微課教學、慕課教育形式走進了高校教學課堂,通過網絡在線教育的方式,大大豐富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了高校課堂的教學資源庫,也讓數字化智慧教學模式改變了高校課堂的教學思維,所謂泛在學習,可以理解為無時無刻的學習,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應用自己手中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通訊軟件來完成學習,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來補充和提高自己,因此要求高校教師,能夠補充泛在學習資源,建立智慧教育泛在課堂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查找并下載有用的教學視頻資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來選擇合適的泛在課堂學習內容。
(四)提供學習體驗式服務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中,在智慧教育的理念指導下,還可以為學生提供體驗式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來選擇相應的體驗活動,要有相應的信息技術手段支持,提高學生體驗式學習活動的參與感,當然也需要教師能夠在一旁加以正確的指導,保證體驗活動可以順利展開,從而培養大學生在體驗式活動中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將智慧教育服務性學習同高校的社團活動組合起來,同時加強應用型本科高校和地方企業之間的合作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育信息化體驗活動中,提高學生間的配合默契,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和他人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自從智慧教育理念走進了高校課堂以后,可以說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堂教學改革開辟了新的思路,要求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學生打造全域學習環境,不斷補充泛在學習資源,并提供體驗式的學習服務,加快了高校課堂的教學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李王偉.在回溯與展望中窺見美好——管窺教育技術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中小學電教,2017(11):21-24.
[2]史鴻樺.運用智慧教育促進高職課堂的教學改革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7(40):32-33.
作者簡介:
宋穎(1977年04月-),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