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衡玲 楊若鵬 盧丙越 雷恩 蘇一蘭
【摘要】隨著我國的經濟及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校培養出的學生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下的產業發展,與生產脫節,技術方法陳舊,高校面臨著嚴峻的改革。在此形勢下,針對“種子學”這門課程作者談了一些看法,地方二本高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大學生為目標,應著眼實際,改革應把握尺度,不能過多效仿一流大學的改革模式,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發展定位目標的改革制度,增加第二課堂,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教學改革 種子學課程 新形勢
【基金項目】紅河學院教學質量工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種子學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JJG15102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04-01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種子又是進行農業生產的第一手生產資料[1],即為“農以種為先”。國家明確提出了要構建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繁育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藍圖,由于長期以來高校教育未能與實踐緊密結合,而使相關的技術人才非常缺乏。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致使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2]。為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等問題,國家對部分地方高校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型發展方針戰略,這就要求我們更多的去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種子學”是高等農業院校的核心課程,尤其是在國家實施“種子工程”以后,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農作物和蔬菜種子的生理、壽命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并且要求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在生產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也就是國家提出的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結合種子學這門課程的特點,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生知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為進一步實現應用型人才的轉型發展奠定基礎。
1.種子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1.1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長期存在
種子學理論知識豐富,要求課時量大,同時又有實驗條件的限制,使種子學課程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本門課程一共54學時,其中理論42學時,實驗12學時。甚至于是更少,只有32學時(還包括8個實驗)[3],理論課時不夠,學生不能充分理解課堂的學習內容。
1.2教學方式單一
我國的教育體制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已習慣了以教師主講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教育學家先后提出多種課堂改革模式,如“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翻轉課堂”、“MOOC”等教學模式改革[4],改革效果不甚明顯。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時間安排較緊(一學期選25學分,每周30節課),課后還要完成實驗報告和作業,幾乎沒有時間來完成老師安排的課外學習內容。
1.3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
對于種子學這樣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應該更多的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些實踐內容可以在校內完成,有些卻不能滿足條件無法進行,如種子的清選、精選、包衣、檢驗、貯藏、制種等實驗無法開展,即使能開展,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課時來完成,與課程時數也是矛盾的。所以,對于這樣無法開展的課程只能在理論課上講授,而這部分內容又正好是與生產環節密切相關的,這樣就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與生產脫節。
2.改進措施
2.1加強實踐教學,增加教學時數
在實驗課程中,可增加實驗的未知性,激發學生探究和學習知識的興趣,如種子休眠的破除方法,種子的引發技術等實驗,可由學生查閱文獻,擬定實驗方案和選擇實驗材料,教師起指引的作用,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教學,能更好的去理解理論課堂中所學知識,讓學生初步體驗到學以致用的內涵。
2.2加強校企合作,聯合培養
很多教學單位長期以來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實踐教學需要需要購買大量的儀器設備、資源耗材等[5],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就壓縮實踐課程的學時和內容,長期以來,就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如在種子學課程中,種子的清選、精選、加工、貯藏、制種等環節在校內完成可能較為困難,可利用假期與當地設備先進的種子加工企業合作。
2.3 部分內容以專題形式進行教學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都較為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循規蹈矩,按照教參的章節進行教學,給學生留下了一個照本宣科的印象,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如果把一些重要的或較為前沿的知識以專題形式介紹,改變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更為突出。如我們在講種子的休眠及種子破除的內容時,可以以專題形式進行。然后結合地方經濟,如云南的藥用植物滇重樓、滇黃精等種子的休眠較深,嚴重影響產業的發展,給學生布置任務,查閱文獻,在下次課上分享。
2.4 把握好“以學生為中心”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尺度
首先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知識結構,結合學校的培養定位目標,制定適合學生學習的改革辦法。我們不能照搬一流學校的教學模式,在一流高校里,課前預習大多同學已形成了習慣,到了課堂上,老師可以直接提問或直接進入探討環節。但如果在我們的地方二本學校里,這樣的方式可能根本就實現不了,即使課前老師給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也只有少數幾個同學認真的去做了。也有一些觀點提出,采用成績考核辦法督促學生學習[5],但實際上這樣的辦法也是收效甚微。所以,我們要明確定位,我們不是培養研究生、博士生,而是培養具有高素質的綜合的應用型人才,我們應更多的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開啟第二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課堂,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州飛.中國種業發展現狀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J].中國種業,2013,2:1-3.
[2]顏啟傳.種子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6.
[3]王燕,瞿波,余四斌.加強種子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探討[J].中國種業,2013,6:10-12.
[4]祝智庭,管玨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6:66-69.
[5]劉子凡,文杰.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種子學”課程教學改革[J].種子,2016,35(3):132-134.
作者簡介:
孟衡玲(1981-),女,講師,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工作。
蘇一蘭(1981-),女,講師,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