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 而創造力的火花潛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只要加以培養和挖掘,每個人的創造力都可以得到顯著提高。中學數學是基礎學科,身為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身上點點創新思維的火花,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思維 自主學習 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14-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對人才評價標準也發生了變化,不僅要求知識淵博,而且要求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中學數學是基礎學科,身為教師的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對數學的態度由“漠不關心”變為“積極探索”。
一、激發學習興趣,誘發創新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一切創造發明的源頭。鑒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恰如其分的提出問題,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學生就會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
例如:在進行“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節教學中,我親自制作一些立體圖形模型,并讓學生自帶生活中的各種物品。課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帶物品,然后請他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點,能不能將它們分類。在觀察討論時,有學生發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滾來滾去,站不住算一類,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動,算一類?!币灿袑W生說:“尖尖的(指圓錐和棱錐)算一類,其它算一類?!睂W生情緒激昂,互相批駁,最終獲得與教科書分類基本相同的結論,讓學生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過渡顯得理所當然。這些設計,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創新意識的教學氛圍,不但使學生對數學課堂充滿了興趣,而且迅速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引導自主探索,增強創新意識
費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需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才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進行立體圖形的“三視圖”的教學時,以四人為一小組,用畫畫的形式,從正面、側面、俯視三個方面畫出每組桌上的立體圖形的三視圖,然后將所畫圖形拿給其它小組觀察,看能否得出這是個什么樣的立體圖形,并評分,看哪一個小組畫得最好。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觀察往往總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的,每一位學生觀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獲得的結論也就不相同。學生觀察得非常仔細,將每一個細節錯誤都找了出來,之后的教學也順理成章。
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應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發展問題,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兩個蘋果互相交換還是兩個蘋果,兩種思想互相交流,卻能激發新的思想”。因此,師生、生生之間多交流、探索是引發學生認識沖突而閃現創新思維火花的基礎。
三、鼓勵標新立異,提高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難”。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的,而是在積極交往互動、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的。在教學中我依據學生喜歡標新立異、表現自我的心理特點,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時能打破常規,不墨守陳規,勇于創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見解,尊重并聆聽學生提出的“古怪”、別出心裁的問題,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對錯誤的看法要及時引導,對不完善的見解加以補充,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如:在“數據的收集”一節中,我要求學生調查本校學生的課外活動的情況,面對這個比較復雜的課題,一定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學生要討論的問題是用什么數據來刻畫課外活動的情況?接著的問題是可以調查哪些呢?對此,學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對學生提供的辦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充分討論,認識到不同的樣本得到的結果可能不一樣,進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從這些解釋中能做出什么判斷?能想辦法證實或反駁由這些數據得來的結論嗎?這是一個開放題,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吸收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重組應用,從綜合的角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真正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思維,充分挖掘學生身上點點創新思維的火花,恰如其分地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學生能學習的東西,讓他自己學,學生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使學生敢于思考,勇于創新,從而逐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
尤建琴(1981,11-)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