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彬
【摘要】近幾年,我國的教育制度日趨完善,國家21世紀需要的人才也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人才。而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我認為體育就如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樣,是開展一切的根本。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擁有一個好的體格最行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體育課堂,本文就是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情境教學法對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情景教學的優勢把小學課堂體育教學做好。
【關鍵詞】意境 興趣 注意力 感悟 魅力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209-02
一、在小學體育課堂進行情境教學法運用的好處
1.巧妙構設意境,引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天性是什么呢?活潑好動、思維天馬行空、愛表現、多問等等,我們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是填鴨式的灌輸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枯燥且乏味。長期以往的采用這種缺少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就會磨滅小學生的種種天性,情境教學法的實現就可以很好地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天性來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構設情境,讓學生們提高注意力的同時學習起來更加積極主動。例如:在進行“曲線跑”這一課堂的練習、講解時,只是一味的講解理論知識(發展下肢力量、控制身體重心、轉彎時身體內傾等)和讓學生們進行反復練習就會使學生們愈發感覺到枯燥、乏味,時間長了就會產生疲憊感進而產生厭煩的情緒。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產生,同時使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我構設了魚兒在水中自由穿梭的情境,學生們可以自己在腦海里幻想魚兒暢游的樂趣,然后準備多個小墊子,讓學生們圍繞墊子展開練習,漸漸通過自身的運動領悟到曲線跑同直線跑的區別,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會變得很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任務也輕松完成了。
2.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由于其天性的特點,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時無法集中自己精神專心聽講。在進行某一階段的課程教學時部分小學生由于只顧著玩游戲拒絕服從教師安排,從而導致課堂毫無秩序性可言。這時候我們把情境教學法運用到小學體育教學中就可以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如熱愛乒乓球的學生我們就可以找相應的運動員訓練視頻,熱愛足球或者籃球、羽毛球等等的學生就播放相應的視頻,無論哪一項體育運動都需要耐力訓練、爆發訓練、技巧訓練等,而這樣的訓練都可以在我們的基礎體育教學中學到。
通過這次情境的運用我們的教學課堂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會打下牢固的身體基礎,無論從事何種活動都大有裨益。
3.提高審美,感悟體育的魅力
體育運動在精神美上弘揚的就是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而我們的運動健兒的種種優美身姿又從形體上展現了體育的魅力。在進行小學體育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多媒體教學穿插進來,播發各個領域的運動健兒的比賽視頻如:籃球運動的暴力扣籃、足球運動中的大力抽射、體操運動的柔韌等等。通過這些情境的播放,學生們在加深對體育知識了解的同時還會被運動員的精神所感染,被其身姿所吸引。在提高學生審美意識的同時領略到了體育運動所蘊含的無窮魅力,充分激發學生運動的興趣。
二、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情景模式
1.通過游戲來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
我們上面講過了小學生的天性,因此在課堂運用游戲結合情境的模式進行教學其教學效果必然會非常得好,同時我們在進行游戲選擇的同時切勿單單只選擇一個游戲,因為世上沒有相同性格的兩個人,因此我們在進行游戲選擇的同時一定要多多詢問同學們的意見,然后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來進行體育運動教學。如:在進行跨欄運動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游戲小比賽,看誰跨過的欄桿最多,同時可以構造出紅軍翻山越嶺的情境,把欄當成紅軍遇到的戰壕和雪山等障礙,最后一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再讓學生們進行個人才藝的小表演,以慶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就如同紅軍萬里長征勝利會師的結果一樣。通過這樣的課程學生的體能訓練效果達到了,精神狀態也得到了陶冶、鍛煉。
2.合理的利用問題來進行情境教學
我們都知道提問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應急能力,學生反應的快慢和我們的體育運動息息相關,構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來進行教學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大。舉例來說明,我們在進行羽毛球運動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先提問“羽毛球的運動規則有哪些?”“羽毛球的正確握拍方式是怎樣的?”“羽毛球有哪些正確的發球姿勢呢?”等等,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問學生們的大腦就會飛速運轉,思考自己所學的知識,在老師進行這些知識講解的時候注意力也會更加的集中,羽毛球的基本知識自然而然就很快的掌握了,教學質量高,學生們也不會感覺到累。
三、結語
為了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我們的小學體育課是必不可少的,而實踐證明情境教學的合理運用可以讓我們的體育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在小學階段展開情景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林鼎煌.小學體育情境教學的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6,6(06):63-64.
[2]李小娟.小學體育課運用情境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