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勤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以學生發展為主體”這一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不但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有利于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更有利于學生的和諧發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之”才有高質量的學習。樂學源于興趣,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并且自覺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關鍵詞 興趣;求知欲;寓教于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79-02
“寓教于樂”絕不是貪玩圖樂,也不是單純為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更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數學課的邏輯性較強,屬于抽象學科范疇。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要掌握并運用數學知識就需要借助外力因素。那該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呢?同樣的學習任務,為何有的孩子會全神貫注,樂此不疲,而有的孩子則感到厭煩和痛苦,從而一味逃避或心不在焉?教學實踐證明,“寓教于學,當堂達標”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學好,不失為一種重要途徑。興趣是兒童認識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觀察也就愈細致,反應也愈清晰,思維、記憶等多種智力活動也最有成效。小學數學新授課“寓教于樂,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就能讓整節課達到課前預期達到的效果。
一、課開始,情趣生
情感是智力發展的翅膀。有的課堂,教師滿懷激情、生動傳神,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教與學雙方都沉醉在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教學效果必然可佳。而有的課堂,教師不注意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教法呆板,講解枯燥乏味,只有教師自己在口若懸河地講個沒完,學生卻木然置之,毫無反應,整個課堂猶如一潭死水,其教學效果必然不良。因此,寓教于樂的成功是學生學有所成,在學習中獲得喜悅。教師在上課伊始,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以生動有趣的學生所喜歡的多樣形式,引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情感,喚起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從上課前處于自由活動狀態轉向集中注意、聚精會神、興味盎然地投入學習活動。
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征,選擇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內容,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事物入手組織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動物隊列報數的生活情境。讓一組學生扮演動物用1、2、3、4、5……報數,知道自己在第幾個。只要學生說出他在第幾個,我就能知道按一定順序報數時(如1、2、3、1、2、3……)他報的該是幾,再通過報數證實。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形象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發現要想知道第幾位學生報的是什么數,除了報數的方法外,用計算的方法更快。使學生知道余數不僅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了他們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的強烈求知欲。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那便是寓教于樂。
二、課進行,情趣濃
當學生在激起學習動機,產生求知欲望之后,教師必須及時進行以趣導學,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千克的認識》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用手拿數學書、語文書作比較,再用天平準確地比出那本重,接著讓學生把自帶的水果稱一稱,比較重量。趁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之際,及時揭示課題。通過運用生活的用品,秤稱,比比,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解疑、思考、移情和練習中獲取知識,強化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主動的學習中,通過動腦、動口、動手,領會教材,達成教學目標。
當學生對數學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就會樂學、愛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記憶力得到加強,想象愈來愈豐富,思維也愈來深刻。又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四邊形》一課時。讓學生用自己手里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基本圖形拼一個自己喜歡的圖案,大家的興趣特別濃,立刻動手拼了起來。并把這些圖形貼到黑板上,接著講授新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很快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這樣,學生學起來有興趣,學習能力同步得到發展。
三、課結束,情趣存
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孜孜以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不能只顧自己講授,不顧學生的反應,而是要采取相應的手段,及時回收信息,及時質疑解疑,反饋面要廣,并且組織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游戲、比賽,寓教于樂。對學習態度、過程和效果,要適時地作出評價,讓學生知道學習上的進步,體驗到學有所得。再通過巧設課外作業,獨立完成,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以成勵學,更好地培養興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每節課下課前要留2~3分鐘時間當堂驗收,便于教師全面、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差距,做到及時反饋,一堂一堂得,做到“節節清”。如在學習了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后,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去維修班上的桌椅板凳。學習了三年級下冊《搭配問題》后,愛美的學生一個星期都穿戴不同的衣服到校。教師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的奧秘,感受到數學的樂趣,構建了一個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環境。
總之,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十分重
要,也是學好這門學科的前提和動力源泉。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興趣因素和知識本身的魅力,適當地調整教學過程,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時時注意激發學生沉睡的興趣,做到“課開始,情趣生;課進行,情趣濃;課結束、情趣存。”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才有動力,教師的數學教學才有活力。
參考文獻:
[1]林良富.超越模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肖驍.數學教學中的“情”與“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吳正憲.吳正憲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賈振東.小學數學教育[J].遼寧教育雜志社,2016(7-8).
[5]李月.小學教育史掌握學習方法的關鍵[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6]柳斌.創新教育模式全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