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迅速在國內流傳開來,現階段對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部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要求各個科目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進行學科的講授和培養,對于高中英語課程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應用在保持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和完善。本文通過對現階段高中英語中核心素養培養的狀況進行分析,對以后的高中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探索和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高中英語;核心素養;路徑探究
一、 引言
在核心素養引進的情況下,在英語學科方面需要達到三個目標:第一,鞏固英語的學科地位,不斷發現新的英語培養方式,重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第二,在掌握英語的基礎上,對英語學科進行分析和了解,突出英語學科的特色和地位,同時在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上與國際教育理念接軌,形成自己特色的英語教學;第三,在完成課堂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完善,完成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轉變,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學習理念的提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想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
二、 核心素養的確定
根據國家在2015年最新頒布的核心素養的相關規定,經過篩選和綜合,可以得到以下核心素養的幾個重要部分,國家素養層面的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部分,科學精神、審美情趣、母語素養和外語素養科學層面的素養,以及信息素養、公民能力、創造性和創新性思維等個人層面的素養,還有領導能力和自我管理以及人際關系等管理能力方面的素養。在核心素養的培養基礎上對高中英語的課程講授進行改進,不斷滲透核心素養,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養和提升,幫助學生在掌握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升其核心素養。
三、 在中英語課堂上核心素養的培養現狀
(一) 課程中核心素養的滲透和體現
在高中英語課程學習中包括英語的單詞、語法、功能以及話題和課文的綜合,其中最能體現核心素養的是英語的課文部分,高中英語的學習中包括必修和選修的課本,其中必修課本比較簡單,詞匯比較簡易,容易掌握,選修部分的內容比較難以理解,單詞冗長難記,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負擔,但是往往在選修課文中有更多的體現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比如在選修課本中,單詞長度基本上就是類似于“responsibility”這樣長度的單詞,而且意思比較難理解,但是在課文中介紹的基本都是關于人文科技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有關國外的自然和科技的,這就為學生培養科學素養和國家素養提供了內容。這部分可以針對不同的文化和傳統,增進學生對跨文化的理解。其中必修課本的內容基本是關于簡單的國外知識的講解,基本是對國外文化的了解,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基本應用英語的能力。
(二) 在課程中核心素養的主要體現方面
在高中英語課本中,提到國家層面的核心素養的包括國家認同感、國際視野以及國際意識等方面的一共有19次;提到科學層面的核心素養包括科學素養以及語言素養一共203次,其中語言素養占據大多是,提到過182次;其中提到個人層面的包括個人反思能力、自我創新能力一共5次;其余提到管理能力一共15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語言素養是提及最多的,其次就是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這些方面都是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個人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四、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的教學路徑
(一)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進行高中英語的教學改進
在以往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基本是根據學生對英語的掌握進行講授,對于英語課程的核心素養培養基本不涉及,進而對于核心素養的理解和利用也鮮有涉及。但是在引進核心素養之后,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學習單詞時,就可以利用單詞為學生講解一些其他的內容。比如在學習“technology”這個單詞的時候,單詞原本的意思是科技,教師可以圍繞科技進行講解,對國際科技的進展和國內科技進行講授,對比國際科技和國家的科技發展,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感素養,讓學生能夠對科技有更深刻的印象,徹底掌握這個單詞的含義。在進行課文的講解過程中同樣可以通過引進基本的知識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 在培養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進行課程的延伸
在高中的英語課程的學習中,除了簡單的單詞和課文的學習理解之外,還包括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比如在學習國外的文化和對事物的看法的課文時,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課文內容外,還需要掌握課文的主要思想,需要正確地看待外國處理事物的方法,學會批判性地看問題,這是學習語言之外的主要目的,因此在進行高中英語的講解過程中,不斷進行思維的建立和培養,也是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在學習有關科學的課文中,學生需要對科學的發現和論述進行掌握,能夠以自己的視角進行科學的理解和描述,在學習完課文之后,能夠完成基本的思維模式建立。
參考文獻:
[1]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6-7.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64.
作者簡介:
王繼文,遼寧省大連市,遼寧省大連市紅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