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實驗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基本途徑之一,是科學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實驗課,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以及自然觀、科學態度的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實驗課的功效,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實驗課,發揮實驗效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我們每位科學教師必須關注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效應;課堂教育
一、 用好實驗材料,激發探究興趣
實驗材料準備是否充分,是上好實驗課的關鍵。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也說明了實驗材料準備的重要性,只有實驗材料準備充足,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深入學習探究知識的方法,最終能讓自己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有提高。
在實驗材料準備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到實驗材料的準備工作中,使實驗能夠順利進行。如教學《固體的熱傳導》中“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時,教師除準備好熱水和一些熱的良導體與不良導體材料外,讓學生各自準備一些材料,使實驗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探究下,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將準備好的各式各樣的材料進行實驗、觀察,感覺哪些材料傳熱快,哪些傳熱慢。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熱的良導體與不良導體的概念,這樣在達到實驗目的的同時,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與大膽嘗試的意識和精神。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學《點亮我的小燈泡》這一課時,我打破以往的做法,采取學生自己先準備,教師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電線、小燈泡、開關、電池等),在上課時展示。我發現學生準備的材料不僅齊全,而且種類多,如:電線、小燈泡就有幾種不同的型號,甚至有的開關、燈座是自制的,電池也有大有小。實驗中,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探索熱情高漲。
實驗課能否成功、效果能否達到,不僅僅取決于實驗材料是否充足,還取決于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否科學,搭配是否精當。實驗材料選擇科學、搭配精當,學生操作起來得心應手,觀察方便,現象明顯,實驗效果好。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時,如果學生隨便拿一個鐵釘做電磁鐵,進行實驗的話,通電后電磁鐵能吸引大頭針;然而斷開電,有的不能吸引大頭針,有的還能繼續吸引。實驗效果不理想,甚至導致實驗失敗,實驗結論與電磁鐵的性質不同,這樣學生得出的是錯誤的結論,發現了不正確的規律。所以,教師在實驗前,應進行鐵釘的去磁處理,才能讓學生實驗時得以順利進行,從而能讓學生親自習得科學知識與發現自然規律。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成就感、滿足感,膨脹了學生繼續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內在動力。
二、 關注實驗過程,加強啟發指導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標。在實驗課教學中,只有明確實驗過程、實驗目的,學生才能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才能達到實驗預期的效果。實驗前,要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針對不同實驗,有時可以讓學生自學實驗方法和步驟;有時教師必須親自講清楚,必要時還須進行演示,使每個實驗學生都能正確地進行實驗操作。如教學《雷電的秘密》一課時,要讓學生進行毛皮與膠棒、絲綢與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前可以讓學生自學實驗的方法、步驟及觀察目的,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再指導學生認識,用絲綢摩擦玻棒,毛皮摩擦膠棒,當玻棒與膠棒相互接近時,有什么現象?同一種棒接近時有什么現象?兩種情況發生的現象一樣嗎?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實驗過程和實驗目的就很明確了,學生能排除其他干擾,很快探究出正確的結論,提高實驗的效果。
學生實驗操作的成功與否,與教師的指導有著直接關系。實驗前,更應讓學生知道實驗的關鍵與實驗中需注意的問題。像指導以上“帶電操作”實驗中,除了要明確摩擦過的棒的那端不能接觸其他東西,還要指導實驗中的關鍵之處,比如是兩棒互相接近的情形,教師可進行適當演示。這樣,不僅能更好地確保學生實驗的成功,而且在實驗中,學生可體會到實驗過程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在自行探究中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 培養實驗習慣,注重持續發展
在指導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形成安全操作、規范操作的習慣。如酒精燈的使用,夾試管的方法等。學生實驗《水變成水蒸氣》一課時,教師須強調:用酒精燈給試管加熱,要使試管均勻受熱后,才能繼續加熱,使學生能夠形成掌握正確操作方法的習慣。
實驗中,還需引導學生做到“動”“靜”結合。學生實驗時,可能由于某種好奇的驅使,一時忘卻了實驗的目的;或者由于一個實驗的成功體驗,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不再進行下面的實驗;或許在實驗現象出現后,他沒有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學生的實驗結果得不到交流,形不成生生間的討論,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掌握正確的規律。所以,在實驗課中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做到“動”“靜”有序,要“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如研究《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與哪些因素無關,放手讓學生動手實驗時,學生研究出一種因素后,這時教師可適當“導”“點”“撥”,讓其繼續深入探究,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的習慣。
還有三年級科學下冊前面兩個單元《植物的一生》和《動物的一生》,一個是要種植鳳仙花,并要觀察它的生根、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一個是要養蠶,并要連續觀察蠶卵、蠶、結繭成蛹、變成蠶蛾的生長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兩個實驗都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這就需要培養學生有耐心、細心和持之以恒的觀察習慣,要不時記下觀察過程的點滴發現,并及時記載在科學同步探究上,以作上課交流之用。
總之,要真正上好一節實驗課,必須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條件,適時“導”、“撥”,使學生都能規范、科學地動手操作。通過自行探究獲取自然科學知識,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深刻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靈活設計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實驗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多動腦、動手,體驗科學探究和實驗過程,這樣就一定能很好地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目的,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品質,開發他們的潛能,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從而真正發揮實驗的效應,凸現科學課的教學功能。
參考文獻:
[1]王平.校園家長學校創建的探索和思考[J].新課程(下),2017年10期.
作者簡介:
周建良,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