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美的藝術,聲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種基本的演奏和欣賞能力,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美感體驗,本文在分析當前音樂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試圖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措施做一個簡要分析。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能力
一、 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
(一) 聲樂的審美特質
在音樂的藝術王國里,聲樂是最早誕生且最具藝術感染力的音樂形式,也是最能展現美學思想和特質的藝術形式,是一門非常獨特的審美創造表現藝術,通過創作藝術作品、藝術表演者演唱表演、受眾欣賞體驗完成整個表現和欣賞過程,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以審美的標準來表現,并獲得最為直接的審美體驗。聲樂教學就是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聲樂的美學特質,能夠感知聲樂作品,獲得藝術美的享受,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增強他們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 藝術審美的本質屬性
聲樂藝術是最具震撼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從創實踐到作品定性到演唱表演再到最后的受眾欣賞,這其中每個環節都需要藝術審美的參與。聲樂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欣賞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這些都需要最為本質的審美能力,離開了審美,所有的環節都沒有意義和價值。
二、 小學生音樂審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理念束縛,我們采用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授課——學生接受”的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是注重語文、數學等重點科目的培養,忽視音樂教學,即使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也沒有將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放在首位,嚴重影響了學生音樂審美教育的發展。
三、 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措施分析
(一) 從多角度感受音樂帶來的審美教育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多角度感受音樂帶來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1. 旋律之美。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欣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從聽覺的角度感受音樂作品的魅力,感受音樂的旋律之美,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2. 文學之美。通過對歌詞的欣賞,感受音樂的文學之美,培養學生通過文字的理解對音樂進行感悟,展開對音樂的想象力。
3. 情感之美。每個音樂作品都有其特殊的意義,通過對音樂的體驗,感受音樂家在創作歌曲時的心情,品味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惡,深入體會歌曲帶給我們的情感,使學生在體驗音樂的同時,受到思想上的鼓舞。
(二) 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審美氛圍
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時,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情境和氛圍,音樂是情感的表達,只有將學生置于音樂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生快速地融入音樂中,使學生通過多項感官的刺激,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表達出來。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就沒有真正的音樂教學。
(三) 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
音樂是情感藝術,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因素,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
(四) 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快樂
音樂作為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以愉悅,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可以說,審美愉悅性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之一。正是因為音樂具有愉悅性,人們才有可能主動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因此,保持學生的良好心境,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之時,最有利于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艱苦”的學習活動披上一層樂于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方法,正符合“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
(五) 運用音樂情緒的渲染傳遞音樂的情感
音樂的情緒與人的情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時,要特別注意自我情緒的渲染,教師通過有效的情緒渲染,能夠將自己飽滿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教師的一舉一動,包括語言、神情都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觸動。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優雅的動作是最能感染學生的,可見教師的情緒能夠幫助學生體會音樂中的情感,再配合優美動聽的旋律,能夠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向往。
(六) 運用音樂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音樂本就是美的享受。對音樂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的心理受到鼓舞、啟迪,它能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凈化心靈,這也正是小學音樂課堂教育帶來的魅力。因此,教師要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
(七) 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聲樂教學讓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的表演表現技巧,學會聆聽音樂,能夠真正進入聲樂的意境,獲得最為全面深入的情感體驗和藝術享受。判斷聲樂教學效果最為重要的標準就是提升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能夠真正把握音樂的情感和藝術,能夠感知音樂的魅力。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在表演音樂時入其內,出其形,現其韻,學生只有真正感知音樂作品的美學意蘊,才能在表演演唱時將其展現出來,才能夠真正理解了音樂。學生掌握基本的審美能力,才能夠在聲樂欣賞中領悟音樂的情感和藝術表現力,才能真正學會欣賞音樂。在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能夠真正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和表現能力,才能夠讓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進入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才能讓學生在表演時進入藝術審美之境。
參考文獻:
[1]劉靖幸,于丹紅.中國學校音樂課程發展[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7.
作者簡介:
肖瀟,貴州省焦作市,焦作龍源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