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斌 石雙妮 韓劍眾
【摘要】面向未來大學生能力發展,提出依托優勢學科開設食品類通識實驗課的思路,并通過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平臺創新,進行了積極大膽的實踐,豐富了通識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通識教育 通識實驗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25-02
我們正處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未來瞬息萬變,不可預測。終身職業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行業變化更多、更快。本科教學的本質,并不在于教給學生過去的具體知識和技能,而在于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處理復雜資訊的能力,啟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使學生能夠面對未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幫助他們解決未知世界面臨的難題。
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但是,純粹的以理論課、全景式介紹的通識課程,在互聯網、慕課時代,不僅很難引起當代大學生的興趣,而且也難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對于地方普通高校特別是財經類院校,不僅相關的理工科課程資源匱乏,更由于文科學生多、女生多、沿海發達地區的獨生子女多的特點,很少有機會進入實驗室自己動手。很多學生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感受無法僅靠聽課來獲得,而傳統的課堂灌輸式教學、網絡化、碎片化的學習,使學生正在喪失極為寶貴的思考能力。如果學生不能從過程入手去思考、分析、研究問題,而只追求結果的話,一旦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時,將會手足無措,陷入迷茫和恐懼之中?;谕ㄗR教育理念的實驗課,為他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我校較早就已啟動面向文科生的理工類通識實驗課計劃,并成立了相應的通識教育委員會。通識實驗課作為整個通識教育的重要部分,我校食品學科積極開展試點,并依托食品科學與工程省“重中之重”、“一流學科”建設的雄厚實力,利用省“現代食品安全與營養”協同創新中心及省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平臺,開設了通識課《味覺改變生活》《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等,并進行了通識實驗的探索。一方面,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同時,食品學科又是一個與生物、化學等高度交叉融合的學科,因此,從食品科學出發,設立相關通識實驗課,內容覆蓋生物科學、化學等基礎學科知識,容易激發學生興趣,通過不同層次的實驗體驗,讓學生不僅關注自身所處的食物環境,注重引導學生去思索這些來自于生活的實驗背后所包含的科學規律,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通識實驗課的創新與實踐
1.通識實驗課的教學內容
(1)實驗內容設計原則
通識實驗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通過實驗參與來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術能力、先進設備的使用和工科的基本研究思路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造思維,具備一定的收集與處理信息、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實驗的內容設計方面緊密結合了食品質量與安全的熱點與焦點問題,并且通過結合高中階段的生物、化學等基礎知識,采用不同途徑的課程素材(企業案例分析、產品制作體驗及自主創新開發)分別設計形成有關生命科學、化學及食品科學等基本技能、基本技術和現代食品安全與營養、食品工藝與制作等模塊的內容。
(2)通識實驗課課程設計
《味覺改變生活》通識實驗分別以味覺生理與飲食選擇、糖酸比與產品口感、微生物與人類健康、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產品安全性綜合評價為線索,以模塊化的方式進行設計,讓探索食物之謎逐漸展開。
例如:在“味覺生理與飲食選擇”這一個模塊中,有3個實驗可選,共4課時。實驗從最簡單的生活情境導入,分別以“感覺靈敏度:菌狀乳頭密度的定量測定”、“個體狀態評價:基本味絕對閾值的定量測定”、“味覺影響:識別閾值的定量評價”來展開。通過自主、互動的通識實驗體驗,讓學生直觀了解食品感官研究領域的基礎知識,對開闊視野、激發興趣直到了重要作用。
在“糖酸比與產品口感”這一個模塊中,有2個實驗可選,共4課時。實驗從最簡單的生活情境導入,分別以“味物質的喜好行為”、“口感的物理學表征”來展開。通過對生活中的營養與健康相關的話題入手,學生對結合自身的行為特點進行研究,進行食物與健康之間的對話,從而將學生興趣引向專業。
在“微生物與人類健康”這一個模塊中,認識微生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在自主實驗的基礎上,結合文獻閱讀、實驗思考等,推動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為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加深文科學生對生命、化學和食品科學等自然科學的了解和興趣,促進學科交融。
2.通識實驗課的教學組織
(1)以微信為手段的全時空開放組織形式
由于選課學生來自于全校各個專業,因此,方便快捷的預約開放方式為開展教學提供了方便。排課采取全時空(周末、中午、晚上)開放模式,考慮不同專業學生選課時間與興趣,實驗內容以菜單形式并結合移動終端及網上預約系統同步進行,采用2-3人的小組教學,保證每一位同學都有上手操作機會。
(2)源于生活、源于產品、源于企業的教學情境設定
不同情境下的課程主題的導入,“問題、實驗、思考”環節的實驗設置,對學生學習的興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創新意識培養提供了平臺。結合實驗過程中的師生對話、視頻與動畫展示、自主實驗等手段,使通識實驗課程集科學性、先進性、趣味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體,使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完成實驗,并有所收獲,同時激發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
(3)針對課程的新媒體平臺的應用
運用微信平臺即時查詢、隨時預約,運用微博平臺富有創意的作品分享、動手實踐的成果展示、持續思考的課外探討等形式,拉近不同專業同學之間交流距離,也為推動了實驗室真正意義的開放。
(4)實施導向式的考核評價
在通識實驗課程中,實驗作業以拓展思路導向,事先布置征集學生感興趣的熱點、焦點問題,在實驗間隔及等待時間內,進行專題講座及討論,以有效控制教學節奏;實驗報告以動手實踐為導向,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結果展示為評價重點;課程測試以思維創新為導向,通過延伸實驗中的思想,考察學生提問、分析、解題的綜合能力。
二、通識實驗課的成效與發展
1.通識實驗課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
實驗不僅增加了文科生對知識的新鮮感和探索感,并且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感性體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同時,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思考方向的差異,也促使了學生突破固定思維的框架,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感受并理解知識的產生及發展,了解自然學科中必要的技術、方法。
2.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動手能力得到極大激發,作業、作品充滿活力
通過通識實驗課的體驗,不僅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而且所展示出的作業、作品都顯示出學生通過課程收獲到獨特的體驗。學生作品經常成為學生朋友圈、微博中的話題,內容的轉化率越來越高,線上線下交流也成為分享喜悅、答疑解惑的共同平臺。
3.通識實驗課程向從校內向校外延伸
通識實驗中的部分典型內容也向校外延伸,中小學學生多次參加體驗,并與我院共同建設中小學生課外實踐基地,讓通識實驗課的成果為更多人的成長服務。
三、結語
《味覺改變生活》對學生的非專業、非職業性、非直接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做準備的知識和能力教育,讓食品類通識實驗課充滿人文關懷。在學生組織進行的通識課調查中,該課程先后兩次上榜,校級督導聽課評價優秀,成功入選校級精品通識課。相關專業教師參與通識實驗課的教學改革實踐后,能夠自覺從通識教育的理念出發,開展專業實驗教學的改革,使“協調發展、寬知識面”融會于專業教學計劃,“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貫穿于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博學多能、廣聞博覽”的理念貫穿于學生的實驗學習,促進了專業建設。
參考文獻:
[1]于志剛.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J]. 中國高等教育, 2016(11):37-40.
[2]馮惠敏, 李姍霖, 黃明東. 自然科學領域通識教育課程特點及其設計理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5):68-73.
[3]莫亮金, 劉少雪. 從通識課程改革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J]. 中國高等教育, 2010(2):48-50.
[4]李會春. 中國高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研究[J]. 復旦教育論壇, 2007, 5(4):21-27.
基金項目:浙江工商大學校級精品通識課項目(1110XJ0515009)。
作者簡介:張衛斌,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食品感官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