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崇
摘 要:目前,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沒有時間培養自己的個性,有的地方甚至是學校、教師、家長共同給學生壓力,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為了有效實現小學數學的減負,需要數學教師通過有效途徑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課堂習題應該做到精講講練,為學生創造更多時間進行學習和復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減負增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5
一、提高教學活動的合理性
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好壞,因此,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應該在上課之前進行充分的備課,在明確教學任務目標的前提下,使學生能夠在課堂開始后的二十分鐘內快速進入數學學習的狀態中。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最為活躍的年紀,注意力不集中將直接影響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的教學活動前,要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在把數學教材進行通讀之后,理清教學內容的大體構架,然后把握住教學內容中的難點以及重點,通過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之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廣度以及深度。
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學習數學的一種有意義的行為,這種行為要有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在學習過程中,要給他們設置一種問題的情景和懸念,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思考和探究,·主動參與學習,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我在講圓錐的體積時,我會找來一個圓錐和一個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把這個圓柱中的水往圓錐了倒能倒幾杯呢?每一杯都是滿的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實踐操作。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其目的是借助直觀的活動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能用數學的語言、符號進行表達和交流。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如在學習“圓柱的周長”時,通過“說一說”“量一量”“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培養學生自行發現,自我學習,自行抽象、概括的能力,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學會了如何獲取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能力。
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數學教學情境?!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要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學習情境,將數學知識直觀化、情境化,還原知識形成和應用的生動場景,使定性的知識呈現靈動的狀態。通過這一系列有序的提問,不僅將學生的思維向目標層層推進,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肯定、鼓勵。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從不同方面展現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感受成功。因為追求成功是每名學生的學習愿望,體驗成功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動力,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學習熱情。
三、為學生精心挑選數學習題
精選數學習題,需要小學教師根據教學進度,通過多方面查找資料,給學生精心挑選作業題。教師可以先自己做一下挑選出來的題目,看是否適合學生,也可以通過查找資料,為學生編寫一些合適的習題。
要想做到真正的“減負增效”,小學數學教師要高度重視當堂作業的設計。因為當堂數學作業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進度。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盡量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以便完成當堂作業,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課下的作業任務量。當然,小學數學教師要為學生合理設計當堂數學作業,習題的內容要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相符合,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根據小學生的自身特點,多設計一些有趣的練習題,精心設計每一個層次的練習難度,做到由易到難。
總之,減負應與提高教學質量同行。雖然在“減負增效”新的教學理念的推動下,有些教師會感到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不斷學習借鑒先進典型,結合所教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現有教學模式,狠抓課堂教學中的效率,合理設計練習,優化評價機制,就能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參考文獻:
[1]韓秀珍. 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策略探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14):58.
[2]劉國銀. 論小學數學教學的“減負增效”[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