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芝
摘 要:新課程改革經歷了知識能力立意的1.0版本,到21世紀初提出三維目標的2.0版本,這兩年各個學科又相繼提出學科素養的概念,并且對學科素養做出具體內容性規定,可以預見的是,以學科素養立意的新課程改革3.0版本即將全面起航。然而何為素養?素養與學科配搭的提法是否科學?學科素養的內容性規定之間有怎樣的邏輯?這需要進一步進行說明和闡釋。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人的素養”;邏輯關系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8
一、何為素養?
素養,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一種道德修養。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今天各學科制定的所謂“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二、是“歷史學科素養”還是“歷史人的素養”?
需要說明,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稱法完全是借用時下通常的表達。對于素養這一概念,我們前文所言其主體應該是人,而不是學科。歷史是一門學科,可以為培養人的素養服務,但本身不具備素養。因此,“歷史學科素養”概念含糊不清。
造成概念含混的原因是“歷史學科”與“素養”之間連接的橋梁——“人”被省掉了。在我看來,“歷史學科素養”一詞其實要表達兩層關系,第一層歷史學科作為一種學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識,學習研究歷史有其特有的方法;第二層,使用這些方法學習這些知識的人,經過學科的訓練,會形成帶有學科特點的一些認知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觀念,這些統稱“素養”。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將這一概念表述為“歷史人”的素養。這里需要明確,此“歷史人”并非指歷史中的人,而是說從事歷史研究,從事歷史教學或接受歷史教育的人,它既包括接受正規歷史教育的在校的大中小學生,也包括耳濡目染地接受各類歷史教育的社會中的普通人。因此本文使用了“歷史人”的素養這樣的自造概念。
三、對五大素養提法的困惑
現在看來,基于歷史學科的人的五種素養的理論的建構階段已經基本完成。但從理論轉變為課堂實踐,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所謂核心應該是一個還是可以有多個?如果核心應該是一個,那么五大“核心素養”的提法在邏輯上是不是有問題?第二,五大素養之間是什么邏輯關系?
素養,兩個字拆開來通俗地講就是平素的養成。它是平時養成的各種習慣、思維方式和氣質的統一體。人的素養是無形的,渾然一體,因此素養是否可以被分割、是否可以被分等級量化就成為問題。即便理論上可以,實踐上也很難。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樂于助人是人的一種素養,我們不會把扶老人過馬路的人定為一級,而把背老人過馬路的人定為二級。顯然這種分級過于簡單、程式化,過分關注數據和外在的表現,使得對素養的評價表面上看起來很“科學”,但具體落實過程會困難重重。我們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分層會極大地束縛考試測量組織者的手腳。因為,一道題目,很難說清考查的是史料實證意識還是時空意識。學生的答題也很難區分哪句屬于歷史理解,哪句屬于歷史解釋。因為,本身這些概念就有重疊交織的部分。退一步講,即便素養可以被分割成不同方面,現在看到的歷史人的五種素養之間又是怎樣的邏輯關系呢?如果說是并列關系,顯然,家國情懷包含在歷史解釋中,時空觀念又是通過史料實證建立的。如果說是遞進關系,唯物史觀又統領一切,史料實證應該是歷史學科的基礎,是其他歷史素養的起點。歷史的時間和空間意識、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都建立在史料基礎上,又都受唯物史觀的影響。
綜上所述,學科素養是立足于國家整體人才培養戰略之上學科教學提出的新概念,在使用和理解上都存在一些歧義和問題,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做好科學的界定,是我們順利搞好歷史教學的重要前提。這項工作還需要各位專家同仁給予足夠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2]李 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