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萍
摘 要:素質教育的大力實施和不斷推進,使得美術教學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小學、初中和高中等教育階段均開設有美術課程。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由于學生知識深度和廣度均有所提升,做好初中教學銜接工作顯得非常重要。文章對初高中美術學科教學如何銜接進行探討,以幫助學生不斷提高美術素養。
關鍵詞:初高中;美術教學;銜接;美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87-01
學生在經歷初中階段的學習之后,剛剛步入高中階段往往存在著知識學習的銜接問題,當然也包括美術學科。高中階段的美術知識與初中相比,更加注重學生思維水平的高低,對學生的賞析能力要求較高,這對他們來說不僅需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還需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和形式。因此,高中美術教師應格外關注銜接問題,幫助學生順利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下面,對初高中美術學科教學的銜接進行探討。
在高中美術課程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面對新知識、新學習方式、新課堂形式,還面臨著新的生活環境、同學伙伴和目標方向。同時,學生由于存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對美術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且興趣不高。對此,美術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開展校本課程,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等因素,想方設法調動他們學習美術課程的欲望,使他們意識到美術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求知的渴望。比如,在高中美術第一節課上,教師可先花費一定的時間闡述學習美術課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從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實施,講到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性人才,以及高考制度的變革。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實例證明國家希望培養有創新精神、創造意識的高素質新型人才,告訴他們要學習好美術知識,認真上好美術課。而且教師要告知學生:在優秀的繪畫作品面前不能不知所措、啞口無言或茫然不知,傳統的低情商、高智商教育模式已經被淘汰,大家需要對優秀的美術作品產生個人看法與感受,逐步發展自身的想象能力與理解能力。教師還要初步滲透鑒賞美術作品的價值,讓學生意識到美育的意義。
在解決初高中美術學科教學銜接問題時,教師需要多引領學生嘗試自主學習美術知識,使他們學會合作探究,一起鑒賞美術作品的內涵,多體會教材內容的知識價值。美術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由初中向高中的過渡,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鑒賞能力。教師可先讓學生暢談對美術作品的見解與感受,并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在關鍵環節再給予點撥和指導,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美術學習能力,使他們不再懼怕美術作品的欣賞。例如,一節知識傳授與欣賞融為一體的綜合課,主要是對19世紀中期現實主義繪畫的創作原則和藝術風貌進行系統的介紹,教師要使學生在對現實主義畫派形成歷史背景了解的基礎上,重點向他們展示現實主義繪畫杰出代表人物米勒、庫爾貝以及列賓的代表作。此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先欣賞米勒的《拾穗》,讓他們比較與前面一課浪漫主義繪畫有何不同,設計問題“現實主義繪畫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與浪漫主義繪畫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從畫面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進行自主比較,使他們在討論中感受、了解和體會繪畫作品。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循序漸進地分析問題,逐步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與鑒賞能力,并形成了個人的獨特見解。
高中美術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內容與初中相比較為深奧,欣賞起來難度較大,特別是有的美術作品畫面中缺乏情節,在鑒賞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不高。假如教師僅從線條、色彩、構圖等美術專業知識角度進行分析,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高中美術教師嘗試從繪畫作品的“情節”著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生一旦被帶入到情節中,將會關注情節過程,且被情節所吸引,從而讓整幅美術作品觸動學生的內心。例如,在“現代人物畫”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欣賞一幅描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中國畫《愚公移山》,這幅畫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描繪愚公率眾人開山挖路的勞動場面,但是還需要考慮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的面貌。教師可用多媒體課件、影視資料等形式展示當時中國正處于艱難的抗日戰爭時期,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后,深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事實。從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達的主題,學生就會知道此畫的主題思想是表現一種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堅持到底就能取得勝利的精神,作者試圖借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表達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如此,教師通過美術作品背后的情節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在高中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意識到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特點的轉變以及新環境的轉變,并結合實際開設校本課程,讓他們意識到接受美育的作用和意義,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術學習中。
參考文獻:
[1]袁光明.高中美術教學多元化策略的分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0).
[2]吳偉杰.后現代基礎美術學科教學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0(07).
[3]葛雪強.新課標視域下高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組織實施路徑[J].藝術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