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數學學習能為今后高年級的學習打基礎,學習數學還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數學學習對學生審題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審題能力越強、審題技巧越多,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對此,教師開展教學同時應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為學生學好數學、培養能力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20
作者簡介:韓喚弟(1968—),女,甘肅武山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縱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學生審題能力薄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在教師教授新知識時,一點即通,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之中卻頻頻出錯。通常,教師會將其歸為學生不夠仔細、不夠細心,但客觀上是學生審題能力欠缺導致的。究竟如何才能使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得到提升?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一、眼到、手到、心到,養成讀題習慣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數學審題、解題也是同樣的道理。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題意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第一個步驟。平時教學中,教師應告知學生不用忙著做題,應在認識思考題目內容、正確理解題目意圖的基礎之上再解題。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仔細、反復閱讀題目的習慣,引導學生用心去讀題,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懂、讀準、讀順,將題目中的重要內容勾畫出來,做到心口一致。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讀題時應做到眼、手、心三到位,讀題過程之中應邊思考解題方法,確保解題步驟準確。比如,在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如以下這道應用題:上午動物園共有234名游客入園參觀,但是中途有89名游客離開了,但是下午又來了79名游客入園,請問現在動物園內共有多少名游客?引導學生多次默讀題目,讓學生明白整個解題需要兩個步驟,按照順序一步一步來,234-89+79=224;同樣轉化思維,也可以計算中途出園與下午入園的人數差:87-79=10,在原來人員基礎之上減去人數差即為234-10=224。通過讓學生多次默讀,真正弄懂題目,進而做到準確解題。
二、培養學生關鍵詞的獲取能力
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面對題干中包含的數據較大、文字敘述部分較長時容易失去方向,無法肯定題干中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在閱讀過程之中很容易將題目的關鍵部分遺漏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結合學情組織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獲取題目的關鍵部分,引導學生學會給題目劃分層次,確保抓牢題目的中心。面對文字敘述較長的題目,題目中關鍵字詞是學生解題的紐帶與核心,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語言形成正確理解[1]。比如,在題目中有“倍、比”等詞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數量關系,從而正確解答題目。比如,在以下這道練習題中:植樹節,5年級4班植樹共計216棵,是5級年3班植樹總量的2倍,請問5級年3班植樹多少棵?題干中,應牢牢抓住“是5年級3班植樹總量的2倍”這句,然后分析是誰植樹總量是5年級3班植樹總量的2倍,通過題干得出5年級4班的216棵是5年級3班植樹數量的2倍,從而列出算式216÷2=(),通過計算可以得出5年級3班植樹的棵數了。
三、結合學生實際鞏固審題能力
學習中的問題都與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數學問題同樣如此。數學應用題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生活之中常見的詞語。但是同一用語在數學領域與生活之中的含義可能會存在差異,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弄明白這些差異,讓學生利用數學眼光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2]。例如,以下兩個問題:①一件衣服的成本價為200元,商家出售后有10%的獲利,請問商家衣服售價是多少?引導學生明白“獲利”一詞的意思表示為商家售出價格高出成本價的10%,學生理解“獲利”一詞的含義之后則能夠快速作答。②一件衣服的成本價為200元,同樣這件衣服上個月的售價為220元,而該件衣服本月售價便宜10%,題目中的“便宜”一詞代表本月這件衣服售價相比上月售價要便宜10%,并不是比衣服成本便宜10%,可見只有正確理解關鍵詞,學生才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出正確答案。上述例子中的“獲利、便宜”等詞語的含義十分相似,學生容易搞混淆,對此教師平時應注意幫助學生收集常用詞語,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
總而言之,解決問題的首要步驟為審題,學生審題是否正確直接決定學生解題是否正確。因此,教師在平常教學過程之中,應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致力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探索與學生相適應的審題方法,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符巨勇.小學期間怎樣培養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措施研究[J].才智,2015(15):94.
[2]鄭梅娟.讀題、審題——小學階段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培養途徑[J].新課程(小學版),2014(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