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題向來都是小學數學之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對于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的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技巧和把握關鍵知識點,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對此,文章以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為主要探究對象,探討了相關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應用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9-11
作者簡介:李維孔(1974—),男,安徽鳳陽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一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解答應用題,審題是關鍵。在應用題的審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邊讀題邊思考,并畫出題中給出的已知條件,簡單地寫出數量關系式,知道問題是什么,明確題目考查的知識點。只有學生養成了認真審題、把握要點的良好習慣,才能在接下來的解題過程中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的作圖習慣。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應用題多表意明確,教師應讓學生能夠通過簡單的作圖清楚地擺出已知條件以及問題,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的作圖習慣,引導學生進行題目轉化,把文字題轉化為圖片題,形成有效的解題思路。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知識時有這樣一道題目:“有一個長為5cm,寬為4cm,高為3cm的長方體,要將長方體的頂面、底面和前后側面涂色,請問涂色的面積是多少?”在解這樣的題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畫出這個長方體,并在各條邊上標上相應的數值,如此,已知條件和問題便清晰地擺了出來,學生的解題思路也會更加明確,有效提高解題效率。
二、創建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解題效率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探究熱情,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善于創設富有趣味性且生動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探究,以提升學生解題速度。例如,在《解決問題的策略》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入“雞兔同籠”相關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并創設相應的問題教學情境,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以這樣一道題為例:“大壯家有雞和兔共16只,雞和兔的腳共44只,請問雞和兔分別有多少只?”對于這一題,教師可創設如下情境:將玩具雞和玩具兔一起放到一個籠子里,并用黑布將籠子罩上,要求學生自己先思考和計算結果。在學生計算完后,教師揭開黑布,讓學生自己看正確結果是什么,然后講解題目。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展示,在真實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并對答案進行現場驗證,以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進而提高答題效率。
三、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很多題目都是對學生生活的提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使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數學教學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比例”相關知識時,為了使學生把握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在上課之前按不同比例調制兩杯牛奶,并于課堂上讓兩名學生試喝。結果,一位學生說奶太甜、太膩,另一位學生卻說奶不夠甜、無味。此時,教師可讓學生思考:要保證牛奶的口感,奶粉和水的比例為多少最合適?教師可讓學生按不同比例調制牛奶試喝進行對比討論,學生們紛紛公布了自己的結論,最后,教師可公布奶粉說明書上規定的比例,即1∶8,并補充提問:“按照說明書上的比例,在盛有200克白開水的杯中應加入多少克奶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掌握相關解題方法。
四、設計開放型應用題,發散學生思維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單一題型的應用題,以免固化學生思維,而應靈活地根據知識點設計開放型應用題,可轉變題目的類型或結構,以發散學生思維。開放型應用題一般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思路,學生在審題以及解題的過程中能夠拓展思維,有效提高思維能力。以這樣一道題為例:“甲、乙、丙三人同坐一輛出租車,甲在全路程1/3的地方下車,乙在全路程2/3的地方下車,丙于終點站下車,共付費180元,請問三人各應付費多少才合理?”這類應用題有多種解題思路,既可以按照三個人乘車路程比進行費用分攤,也可分段計費,即將三段路程的費用平均為每段60元,然后按每段路程的人數平分費用。雖然兩種方案的結果并不一樣,但解題思路都是合理的,這種不設標準答案的開放型應用題能有效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總之,應用題教學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之重要內容,需要教師努力探究有效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何朝萍.探討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J].未來英才,2017(10):22.
[2]郭曉梅.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路徑分析[J].教育,2016(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