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陽
[摘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受到地理環境、歷史狀況及經濟條件制約等原因,教師隊伍在年齡、性別、學歷、工作狀態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合理,以至于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育質量長期落后于其他地區。為改善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不合理的現狀,建議規范教師工資發放機制,完善教師引進機制和加強教師激勵機制建設,從而優化和改善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不合理現狀,促進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077-03
自2012年9月5日出臺《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之后,國家通過多年的努力對全國諸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進行了實地督察。然而,現階段諸多小學依然無法達標,尤以偏遠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為重。我國農村教師數量龐大,鄉村教師因受地域、環境的特殊多樣性等原因,出現了課程設置與實際脫離、師資不足、年齡結構失調、培訓內容單一等現狀。如何改善目前這種迫切的現狀應當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點簡介。南寧市武鳴區A民族小學地處壯族之鄉的武鳴,所在地太平鎮以97%的壯族居民為主。A民族小學始建于1955年,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壯族小學,同時也是A鎮辦學規模最大的完全小學。2017年上半年學校現有學生600余人,教職工29人,其中特崗教師6人,南寧市教學骨干7人。小學高級教師職稱22人。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運用人類學中的田野調查法,以3個月余的時間期限對壯鄉之地的A民族小學跟蹤探索,在調研期間主要使用訪談法和觀察法。通過以A民族小學為個案的實地研究,以期尋找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中現存的些許癥結。
二、A民族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現存癥結
(一)教師年齡結構建設失衡,流動意識較重
在針對教師年齡結構的現狀探析時,A民族小學教師隊伍整體情況呈現向年輕化教師驅合的動態。但就目前狀況之下,A民族小學教師隊伍45歲以上教師依然占到了學校教師總人數的34.5%,40歲以下教師占學校教師總人數58.6%。中間階段教師很少,僅有兩人。
但是由于學校教師40-45年齡階段教師缺少,容易造成離退休教師離職后出現中間階層斷層的癥結。另外,在進行田野調查過程中,學校現有6名特崗教師中有4人明確有調職或離職的傾向。據武鳴區人事股某股長介紹,現階段并不存在對A鎮補充特崗教師的意向。這樣的現狀導致學校將會面臨巨大的教師短缺問題,出現教師留不住、補不了的問題。
從調研來看,出現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失衡問題有以下兩點原因。
1.教師引進機制不合理,不能及時補充缺失教師。一個學校教師的引進制度是否合理決定了這所學校新鮮血液注入的質量。作為民族地區的農村小學,其本身就受地理環境影響很難招募到較多的年輕教師加入到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中來。地理因素的影響是學校目前招募教師重要硬傷。但是,由于學校新教師的補充更多的是依靠武鳴區進行公開招聘的特崗教師為主,其招聘人員少,可分配名額少。并且A民族小學自身并未有進行自己的教師資源補充渠道,也并未結合當前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設這教師引進機制。這就造成學校不能及時補充缺失教師。
2.學校福利待遇機制不完善,留不住年輕特崗教師。基于A民族小學調研所的資料分析,現有的一些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福利待遇機制并不完善,包括醫療體檢機制缺失、食飯補貼缺乏、公共性教師活動失真等。一所學校的好壞并不只是學校本身教學質量來進行決定的。對于教師們而言,學校是否設立較好的福利機制才是決定學校好壞的前提。如若學校的福利機制不好就不能留住人才,留住年輕血液,也會造成優秀教師流失,進而也會造成學校教師質量降低的后果。所以,一所學校的福利待遇機制的完善程度,才是影響教師留在民族農村地區任教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教師薪酬結構失衡,績效獎勵性工資較低
據從A鎮中心校所得有關A民族小學教師工資簡表,并結合田野調查中筆者觀察得到的數據,其中3000元以下的工資人數有7人,均為被分配到A民族小學的特崗教師。3001-4000元之內的工資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最大,共計17人。4001元以上的工資所得人數僅有5人,其中這5人包含正、副校長2人、普通老教師3人。再次基于A鎮中心校所得工資簡表數據,進行求A民族小學全體教師工資平均值(N)、工資最大值(MAX)、工資最小值(MIN),分別為:N=3580.3448元,MAX=2800.00元,MIN=5000.00。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所公布的《廣西2016年勞動工資統計數據解讀》中數據來看,目前南寧市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工資為66255元/年。這也就是說南寧市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員月平均工資為5521.25元/月。但是就目前A民族小學教師工資簡表所得,目前全校教師均未達到這一水平。造成居于民族農村地區的A民族小學教師工資落后于南寧市薪資平均水平相當大的原因主要為當前學校所在地武鳴區剛剛由獨立的縣變更為南寧市直管的區。再者,A民族小學地處相對偏遠的農村山村,經濟相對南寧來說欠發達,武鳴區財政收入較南寧市市區財政收入少,決定了對教師績效性獎勵工資的比重少。
學校教師另受學校地理位置的影響,并不能獲得相應的農村教師補貼。這就導致學校教師普遍反映工作量大,工資低,所工作量與工資所得不成正比。并且在進行對該校績效工資制度進行考量時,發現學校目前教師的績效工資來源資金很單一,只有上級進行發放的學生津貼。這樣單一的績效性工資來源就導致學校教師所分配的績效性獎金少,教師最終所得的績效性獎勵工資就低,這就對教師起不到應有的激勵性作用,甚至會造成反向影響。
(三)教師授課量較多
據田野調查中觀察與A民族小學2016-2017年度下半學年課程表所得,學校29名教職工全部擔當有具體課程,且平均每人最少擔當2門課程。其中語文課程教師共用13名,數學教師11名,英語教師4名,其中語文教師還要擔任寫作與品德的課程,數學老師要擔任壯語與科學課程,英語教師要分配學校的13個教學班。據與學校教師訪談時教師的回答來看,學校教師目前授課科目多,且與自身最高學歷專業符合度不高。另外,由于學校是鎮中心小學,同時也是鎮中最大一所完小,班級人數多為45人以上,極個別班級會達到52人以上。眾多的班級人數也導致學校教師在授課時的壓力,不僅學生學業成績會受到影響,其教師自身的壓力感也在加深。
(四)教師素養培訓缺失
在進行對教師培訓現狀進行訪談過程,學校教師普遍反映現有廣西區、南寧市舉辦的大型培訓并不能結合當前學校實際情況得到良好的使用。武鳴區、A鎮和學校自身所設置的培訓也多為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形式也均為單一型的聽課評課。A民族小學教師有關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為主要培訓內容的培訓較少。這就導致學校現有培訓內容單一,也沒有把對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為主要內容的培訓貫穿于教師崗前、在職的全程中來。目前之所以并為能夠完好地把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培訓內容貫穿于教師崗位中來,主要還是受到各領導階層的重視程度不高,開展此類型的培訓少的影響較大。另外,根據當前民族農村地區的教育現狀來看,民族地區由于多為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者多。學生陪伴的主要家長為其(外)祖父母。這樣的一種情況使得家長對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程度高低的關注減少。根據研究者與A民族小學一些家長的談話,可以明顯地了解到當前民族農村地區的家長依然存在一種“無論教師如何管教學生,只要學生身體不會發生較大損害,且學習與考試成績優秀即可”的思想,也間接造成了學校領導和教師均不太關心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水平的高低。
三、改善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癥結的思考
近幾年以來,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教育部門都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特別關注。各級政府也針對自己所轄區內教師隊伍的基本狀況作出了相應的政策文件,使得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是由于民族農村地區小學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和人文素養等多因素的影響,其教師隊伍的水平依然處于較為劣勢的程度。基于A民族小學長期調研的結果,結合當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現狀,以A民族小學教師隊伍的癥結為例,做出一些淺顯的思考。
(一)創辦靈活的教師引進機制,改善農村教師編制緊缺
教師作為學校的主體之一,其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學校教師質量和學生學業成績水平的程度。現在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面臨青年教師引進難,教師編制緊缺嚴重的現狀。特別是我國現在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緊缺、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廣大農村兒童“學有所教”和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之一。這個瓶頸一天不突破,農村兒童“有學上”特別是“上好學”的目標就一天得不到真正實現。所以,各級各部門一方面要結合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現狀制定出合理靈活的教師引進機制,不僅需要在社會上進行公開招聘任教教師,也要結合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的現狀公開招募一批管理崗位職員補充到民族地區農村小學。并且政府部門要實時與所在地區高校進行洽談,提高大學生到民族地區農村小學任教人口的比重,為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穩定的資源庫。這樣不僅能夠為民族農村地區小學引進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青年教師,也能從根本上減輕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非工作量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我國當前教師編制標準將縣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一到城市標準,即高中教職工與學生比為1:12.5、初中為1:13.5、小學為1:19。以A民族小學為例來看,學校現有學生604人,給予教師編制名額為31個。A民族小學實有在編教師31名,但由于各種原因借調離校2人,目前在崗在職29名。雖然這樣的編制名額已經達到國家統一規定,但由于開設班級、開設課程等原因影響學校目前依然沒有專任的音、美、壯語、科學、計算機教師。不僅是招不到,更重要的是現有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編制緊缺問題無法解決。所以,現在政府應當適當結合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狀況與學校開設課程進行適當地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調整提高編制額度。使得民族地區農村小學能夠招的到、留得住。
(二)提高福利待遇,完善績效工資機制
福利待遇與績效工資是教師除基本工資外在物質方面最能直接衡量的方面。一所學校教師的福利待遇是否完善,績效工資評比發放是否公平,都是教師考量一所學校基本標準。而作為重要標準之一,其良好程度有時會直接決定教師是否能夠留下來,教得好。所以,在進行教師隊伍管理時,相關管理部分要結合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的特殊性地位,制定完善相關的福利待遇。只有福利待遇完善,教師才能安心留下來,進而加強教師對學校的向心性,并能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不斷的加大公平力度。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是建立協調的教師人際關系、促進教師心理和諧的前提,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保障。所以在進行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制定、使用、后期評價的所有階段都要始終貫徹好公平這一重要思想。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良性競爭發展。
(三)加強職業道德素養培訓,完善培訓制度
教師作為特殊的職業,其使得教師要以高水平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不斷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教師本身面臨的對象多為接受教育的學生,而小學生由于其心智發展的規律,往往會在日常學習中主動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始終堅守保持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而身處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的教師受其教授對象民族、環境、文化等特殊性的影響,使得其更要加強自身職業道德素養的修煉。這樣不僅能夠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提升教師偉大的形象,也能夠在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受教育者。
所以作為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對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訓,不僅要增加培訓次數,更好注重培訓質量,做到對教師培訓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再者,民族地區農村小學也要施行一系列措施,不僅要集中教師對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沒有堅守教師職業道德行為進行反思,更好督促教師隊伍中每一位成員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最后,教師自身也要擁有加強本身職業道德素養的覺悟,要不錯過政府部門或學校組織的關于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每一次培訓。也要在教育教學工作外的時間內嚴格以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來要求自己。做到把教師職業道德素養貫穿自己生活的點滴之中。
總之,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管理與發展關乎民族地區小學生的受教育水平。其隊伍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得以良性發展,才能更好地提高民族地區農村小學教育的質量水平,促進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繁榮向上。
參考文獻:
[1]張志越.農村教師培訓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38-41.
[2]廣西2016年勞動工資統計數據解讀[EB/OL].http://www.gxtj.gov.cn/tjxx/xwfb/201706/t20170602_133498.html.
[3]辛治洋,超編:制約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及其突破一基于對安徽省太湖縣農村小學教師相關數據的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0(1):38.
[4]中央編辦.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Z].2014.
[5]陳炳飛.“教師公平”視野下教師評價機制的重構[J].教學與管理,2007(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