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利
[摘要]本文從思辨能力培養的現實要求出發,在論述思辨的概念及模型的基礎上,提出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應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為統一體。同時,根據思辨能力模型推演思辨的教師、思辨的內容、思辨的教學模型等提升高職大學英語思辨能力教學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思辨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166-03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O2O年)》明確指出“注重學思結合”,“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互聯網+”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日益深入各個領域,成為行業發展的指引。在此背景下,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使學生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和特點已成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關注學生思維發展成為英語課程改革的新動向。
高職大學英語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已基本形成基礎英語加行業英語的教學結構模式。外語教育往往專注于語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視學科訓練和人文通識教育,因而大量的教學活動都是在機械模仿和低級思維層面展開。大學英語培養目標越來越被視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主張全人教育。高職大學英語亦是如此,其教學改革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使得學生能夠提升英語應用能力,還應走上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及思維水平的路子上來。如果僅培養學生職業導向的英語應用能力則相對狹隘,英語教學不僅是把英語作為工具的訓練,還應不失時機的達到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在思辨中學習英語,在英語中學習思辨,形成思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相互促進,同步提升。基于此,本文將從思辨教師、思辨內容及思辨教學模型等方面闡釋思辨能力培養教學理念,以期實現語言能力與思辨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思辨能力研究綜述
(一)“思辨”概念
思辨能力被認為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美國哲學界發布的《德爾菲報告》對思辨能力提出了一個頗具權威性的定義:思辨能力是有目的的、自我調節的判斷,它建立在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背景等因素的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之上。思辨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探究工具,在教育中是一種解放力量。
思辨的目的是能夠根據所學做出有理據的判斷,思辨的過程包含對自身思維的監控、調整及修正等思辨元認知。因此,思辨者的特征就包含了認知技能與情感氣質兩個方面。思辨是關于思考的思考,為有目的的反思、判斷。“思辨能力”則是思辨者能夠根據標準,對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
(二)思辨理論模型
美國哲學聯合會在1990年《德爾菲報告》(The DelphieRe-port)提出“雙維結構模型”,將思辨分為兩個維度:認知技-能及情感技能。其中認知技能又分為6個分項技能:闡釋、分析、評價、推斷、解釋及自我調節。該6項分技能包含了對外部信息的解析與評估,自身思考的形成、呈現和調控。
美國教學學家和哲學家Paul and Elder建立的“三元結構模型”:思維標準、思維元素及思維特質。其認為任何思維活動都包含8個思維元素:目的、預設、問題、概念、視角、推理、信息、結果與預見。思辨者要達到清晰性、準確性、深度及公正等標準評價監控思維活動,以評判思維特質是否有對知識的謙卑態度、是否一致的標準評價自己和他人、是否有面對復雜問題是的堅韌、是否理解對立立場的開放態度、是否堅持以理性的標準進行獨立的思考、是否具有質疑權威及主流思想的勇氣、是否具有對理性思考的信心、是否具有警惕偏見的公正態度。該理論模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教師可根據模型培養學習者的思辨和判斷能力。
中國教學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思維三棱結構模型”,將思維分為6個要素,分別是:思維的目的、思維的過程、思維的材料、思維的品質、思維的非智力因素、思維的監控。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者文秋芳著作《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一書的出版,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深入系統地闡釋了外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現狀并構建了思辨能力層級模型,將思辨技能整合為三類:分析、推理、評價,認知標準簡化為: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及靈活性。情感非智力因素也更加明晰,分為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及堅毅。通過該思辨能力層級模型,使得教育者更加深化了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的認識。
過去十年中,在我國教育界尤其是外語學界,思辨能力的培養同樣備受關注。通過揭示中國外語類學習者“思辨缺席”的現狀反思教學問題、構建理論模型、設計和使用思辨能力測評量具、倡導學科教學改革。學者們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但在眾多討論中,關注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較少。思辨能力的培養同樣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不能缺席,如何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特別是英語基礎較差的高職院校中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教學策略
(一)思辨教師
根據學習理論,語言基本功并不等同于語言能力,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必須同時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不是簡單的為學科、為職場做準備,應是以能力為導向,同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因此,高職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教育性。在課堂中,不應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講座性的教學活動,應該是互動的、合作的,很大程度上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性活動。教師和學生展開合作式的探索,教師擁有的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傳統課堂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而思辨的課堂教師、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以學習為中心,通過大量的活動,完成一定的任務,合作式的提高。
教師在課堂中應轉換為思辨的教師,注重問題的提問,包括提問方式及內容。答案不能推動思維的發展,真正能推動思維發展的是問題。教師要仔細反復思考問題的設置,一方面要有助于學生清楚任務要求、清楚要處理的事物。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問題,不能固定唯一答案,答案的唯一性意味著思維的全面停滯,只有當答案能夠進一步催生問題時,思維才能得以繼續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中針對教學內容可以提問關乎個人選擇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接近于可爭論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思考該問題是否需要一個主觀看法或個人意見,是否存在確定系統范圍內的正確答案,是否有不同的解答角度,在考慮所有角度的情況下該問題最好的答案又是什么,鼓勵學生使用思辨策略,根據某一觀點提出假設,做出結果預測,并能夠思考結果的目的和意義。
(二)思辨內容
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設計應針對學生學情,明確設置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與跨文化能力的子技能目標。教學內容選材按照主題展開,有關人文、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方面,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高職大學英語學習者普遍基礎薄弱,但課堂教學內容不能僅停留于對文章詞匯、語法及句型的教授,應將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作為重要教學設計目標之一。思辨性閱讀學習絕不會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引導學生能夠與材料互動,深刻理解閱讀學習內容,從推理的每個因素評價教學內容邏輯思維,如,在閱讀中,問及What does the text mean?這一問題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沒有很好地觸及How does the text mean?(How does the text acquire its meaning?)和Why is the text valued as itis?這類的深層次問題。應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作者目的,關注作者提及的重要信息,關注作者推理的核心部分,注重作者的前提假設等,使學生能從教學內容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最終將教學內容從機械的詞匯、語法、句型操練升級轉至觀點、信息、目的、解釋推論、結果意義等思辨元素上來。
教學內容選取以學習活動為中心,強調語言學習者參與性、體驗性、適應性等認知能力,將邏輯思辨能力、概括能力納入選材概念地圖。注重教學內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既要使學生學會用語言在職場環境中進行交際,又能通過英語課堂教學認識世界、感悟人生、提升精神境界并培養鍛煉思辨能力和鑒賞能力。
(三)思辨教學模型
針對英語課堂思辨能力培養課堂教學模型建立應從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總結、評估等方面展開。
第一步,設置學習目標。教師針對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課程內容定位及學生現有基礎等設置教學目標,從而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思辨能力,表現出什么樣的思辨行為。同時,為激發學生思辨,教師在活動、任務等的設置上應充分展現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總結、評估等方面內容。
第二步,使用提問策略。教師在思辨英語教學課堂中開發合適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采取提問策略,鼓勵學生互動討論。學生思辨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問問題。教師在準備問題時必須考慮清楚問題的目的、學生的水平及問題的類型,以期達到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
第三步,評價前活動訓練。教師選擇提升學生積極學習的活動,利用一切能夠調動主動學習的因素。在活動的選取上,教師應充分考慮活動信息、學生體驗及具有反思型文獻對話等,包括就某個話題課堂上能夠提供的信息,學生執行、觀察活動的體驗及該話題的相關論文、作品及期刊等,激發學生去反思學習體驗的意義,如在學習英語寫作中,可激發學生去思考“我在學什么?”,“學習這些內容的價值是什么?”“我應該怎么學?”“學好這些我還需要什么?”等體驗性學習的問題。
第四步,形成復習、潤色、提升新模式。教師監控課堂活動,在學生間收集同伴互評或小組互評反饋信息。充分利用教學日記,記錄學生參與情況、教學活動設計,并給學生提供成功或失敗評價。通過教師評價使得學生主動監控自己的學習,并探索提升學習的方法。
第五步,評價反饋。教師向學生提供教師評估反饋信息,并鼓勵學生進行自評,根據教師、學生二位評價提升課堂思辨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評價目的不是單純進行打分區分優中差,而是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評價應是報告型,而非指令型,同時具有建設性、及時性、正向引導性、個性化等特征。
四、結語
針對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要求,本文提出大學英語不僅是高職學生就業工具,同時也是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應集職業技能及思辨能力同步提升為一體。思辨的英語教學應具有思辨的教師、思辨的內容及基本的思辨教學模型。
參考文獻:
[1]孫有中.外語教育與思辨能力培養[J].中國外語,2015(3):23-24.
[2]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the Delphi Report[R].1990.
[3]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育研究出版社,2012:13-75.
[4]RichardPaul,Linda Elder.批判性思維工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