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天員
摘 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的提高及國家的繁榮富強。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到現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國的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初中教育,在教育資源不足、師資配備匱乏、教育投入低等一系列因素的嚴重制約下,發展十分緩慢。同時,中國人口的大多數集中在農村,農村少年兒童的教育狀況及初中畢業后走入社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只有制定合適的發展策略,著力解決面廣量大的農村初中的一系列問題,促進農村初中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才能提高我國整體教育水平。
關鍵詞:農村教育;農村初中; 發展策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其中農村初中教育作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關乎到我國的整個教育事業。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我國的農村初中教育在國家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問題,所以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同時促進農村初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農村初中目前主要面臨以下的困難和問題
1.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發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地區的經濟不同,經濟上的差異就導致了東、中、西部政府所能投入的財力的不同,從而影響了教育的人力、物力上的資源分配不均衡。各個地區之間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無疑加劇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目前,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明顯拉大,使得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同時,國家的教育政策偏向帶來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我國重點學校制度是在效率優先的價值觀主導下發展起來的,重點學校政策是在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國家集中有限的教育資源先辦好一部分學校的政策是一種典型培養精英的政策,導致了教育發展不平衡,重點學校絕大部分集中在城鎮,憑借其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重點學校的品牌效應,逐步形成了對社會資源的聚集,久而久之,農村初中滑向薄弱已勢不可擋[1]。
另外我國基礎教育的財政支出在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配置不均衡;城鄉各級政府間的負擔不合理等問題,都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1.2教育觀念落后,制約了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由于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地區經濟文化落后,信息閉塞,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及教育工作者思想認知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實施受到嚴重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及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仍沿用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少農村初中教師認為素質教育只適合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則要多學習文化知識。
同時我國社會普遍在對學校的評價上把升學率看做第一位,家長大部分認為只有升入好學校,才是子女通向美好未來的唯一出路。農村教育“只為升學服務”的最終結果是使大多數農村學生陷入“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境地,在客觀上為“讀書無用論”提供了佐證,挫傷了農民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并制約了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1.3師資隊伍薄弱,教師素質和教育結構不均衡,教師嚴重流失,隊伍難以穩定
一是學歷合格率達不到要求,教師學歷偏低。二是學科結構不合理,英語、信息技術、化學、物理、民族語文等課教師嚴重短缺,音體美都成了“搭頭課”。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師出現了老的年輕的多。四是人才流失嚴重。調查發現,許多教師不安心在農村執教,爭相往市、縣調,優秀骨干教師外流。部分考去公務員或其他事業人員,教師嚴重流失,師資十分緊缺,出現了教師“水土流失”化。“孔雀東南飛,一去不徘徊”的現象[2]。
同時,長期以來,教師物質待遇無論是同其他行業知識分子比較,還是同同年齡、同學歷其他行業人員比較,都是較低的。生活的清貧也大大挫傷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的積極性,導致了本來數量就不足的農村師資的流失。而且農村初中教師整體素質的不高更是嚴重制約了農村初中的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整個農村初中的發展。
2.針對農村初中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和發展策略
2.1加大對農村初中薄弱學校的投入力度
各地教育局要結合實際,制定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均衡發展的具體措施,改變過去人、才、物等資源向城鎮重點學校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轉向農村初中薄弱學校的治理,使農村初中薄弱學校能夠獲得比城鎮學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補充。加大對農村初中圖書和計算機等設備的投入, 積極推進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 均衡配置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 優先考慮農村初中計算機等信息設備投入, 在此基礎上加強農村地區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的建設, 逐步創建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與支持體系, 形成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機制[1]。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快發展步伐,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2.2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學校要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和育人目標,轉變學生為“跳出農門”而讀書的觀念,樹立“科教興農”的思想。讓學生明白只要有文化,懂技術,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致富,同樣是人才,都是為國家作奉獻[2]。
同時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進一步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政策,提高農村教育工作者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自覺性,提倡學生學用結合,全面發展。改變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素質的思想,樹立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觀,加強素質教育,堅持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
2.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穩定與提高農村教師隊伍
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是農村初中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環節,如果教師隊伍和農村基礎教育系統相脫節,就會給農村初中教育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解決教師問題就是教學的重中之重,那就需要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結構合理并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首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應做到依法嚴格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建立教師職業準入機制;切實有效地開展農村教師的培訓工作;繼續做好東、西部地區和城鄉之間的教師對口支援工作等等。同時為農村初中輸入新鮮血液,改善農村初中的師資配置,優化農村初中的教育教學的資源。其次要重視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必須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加強教師的進修、學習和交流。此外,提高農村初中教師待遇,加快教師周轉房的建設,徹底解除農村初中教師的后顧之憂。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改善他們的基本生活狀況,有利于農村初中教師隊伍的穩定,能有效地促進農村初中教育教學的穩定與發展。這樣多管齊下,方能讓農村初中走出困境。
3.結語
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農村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初中教育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完善優化農村教育環境,促進農村初中教育持續健康地發展,提高我國整體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郝忠秀.芻議農村初中的生存困境和發展策略——基于D市的調查結果[J]. 新課程研究旬刊. 2016(3):33-36
[2]聯俄爾約.民族地區農村初中學校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J]. 神州. 2012(2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