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拉毛
摘要:隨著課改進程愈加深入,小學語文若想推動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必須對審美情趣加以重視。從閱讀教學著手來培養審美情趣,可促使學生感悟文章美感,憑借閱讀來收獲更多。本文先就審美培養現狀進行探析,而后總結相應培養策略,以期為強化學生審美以及教學效果做出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情趣;培養策略
引言
對于小學語文而言,憑借閱讀教學可使學生了解并賞析傳統語言以及文字,確保其審美意識以及運用力等得到強化。教師需要從審美意識出發,引導學生感悟并接受美,確保其審美能力、素質等得到強化。
一、從審美情趣出發實施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各類學科均均需借助語文知識才可進行學習,而閱讀教學又是促使學生審美以及理解的關鍵環節。因此,教師應指引學生依靠閱讀來感悟文章精髓,同時多和優秀作品接觸,確保自身審美得到強化。學生會因文學熏陶來感悟語言之美,并依托閱讀積累來增強文學素養。因此,審美情趣應受到重視,教師需要從閱讀教學出發分析現狀,而后以審美情趣為導向改善閱讀教學,為后續學習以及審美提升夯實基礎。
二、閱讀教學推動審美情趣培養現狀簡析
1、材料未能謹慎選取,使得教材質量差異較大
閱讀質量通常取決于閱讀素材,學生可否借助閱讀來提升審美也與閱讀素材聯系緊密。因此,教師應做好素材的謹慎選取,以深入淺出為選取原則,必須與學生認知相契合。而現階段,部分教師對于素材選取仍僅按照校方安排,并未做到深入思考,使得教材質量差異顯著,無法強化學生審美。
2、指引方式較為強硬,很難對學生見解加以關注
“灌輸化”以及“填鴨式”的課堂模式當前仍有運用,部分教師仍以此類慣性理念展開教學,而閱讀教學必然受到波及。語文本質便是從個人理解出發,其魅力也蘊于個人理解之中。語文閱讀同樣如此,學生閱讀文章會伴有諸多理解,而個人理解一般決定其審美趨向。因此,閱讀教學需要實現“以生為主”,教師應以尊重理解為導向實施教學。但因“灌輸化”模式仍舊常見,因此教學思維能否緊跟教學趨勢實現轉變極為關鍵。只有學生依靠閱讀明確自身見解與審美,才可確保審美情趣得以高效培養。
3、引導形式相對單一,無法推動學生融入情境
審美培養本質為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之美,并對其美妙之處加以理解。只有依靠深入理解,才有審美培養。若學生未能感悟文章核心,卻非要談及審美,便很難對其閱讀興趣加以調動,使得閱讀效果無法契合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應指引學生從閱讀出發培養審美,應依靠閱讀情境等的針對構建,使他們憑借想象來增強文章理解。但當前部分教師并未領悟上述理念,引導形式仍舊以生硬閱讀、背誦等為主,使得閱讀教學以及審美培養受限明顯。
三、閱讀教學以審美情趣為目標展開的有效策略
1、確保閱讀材料得到用心篩選
對于閱讀材料而言,其選取與閱讀成效聯系密切,因此教師需要做到謹慎選擇,確保學生依托閱讀來增強審美、提升境界。當前思想正向多元化前進,素材選取雖然難以判斷,但部分材料必然無法使學生獲取精神收獲。閱讀過程并非單純玩樂,因此教師需要以嚴謹基準為導向選取材料?,F階段,就兒童讀物而言,不論是種類還是內容均是花樣百出,部分材料可確保孩子得到知識并強化素養,比如成語或者是神話故事。但部分讀物娛樂性過于明顯,僅供玩樂卻無法增強其審美情趣,甚至有的阻礙了審美觀念的正向養成。因此,教師在材料選取層面需要把握尺度,確保素材契合學生認知以及性格特點,促使學生依托閱讀來強化審美,為其觀念的正向養成夯實基礎。例如,《鳥的天堂》一文便值得閱讀,其中富含諸多優美詞句。比如文中“顫動”一詞便給予綠葉更強生命力。學生憑借對“顫動”的感悟便可感悟“鳥的天堂”之美。
2、對學生理解予以尊重,確保課堂“以生為主”
由于學生個體差異,閱讀時必然伴有多種見解,而也正因不同見解,語言魅力才可展現。因此,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適當轉變觀點,摒棄以往“灌輸化”的觀念,對學生想法予以尊重并重視,確保學生借助自身理解來明確審美。比如,對《秋夕》這一描述秋日晚景的詩歌展開閱讀教學時,便可引導學生先對印象的秋日晚景加以描述。學生有的感覺秋日黃昏顯得天高云淡,而后有學生則覺得秋日落葉顯得較為凄涼與寂寥,還有的覺得天空由漫天黃金轉變為繁星點點富有詩意。而多種感受相互融合,才是完整、真正的秋天。學生因思考方向或者關注點存有差別,必然會使閱讀見解產生不同。教師可引導“生生交流”,促使學生間溝通想法,從而對多種理解所伴隨的美感加以理解,確保自身審美得以拓展。對于不同見解來說,教師切忌以對錯標準進行評判,因為語言本身便無唯一答案,理解交融才可使審美眼界得到拓展。因此,當學生憑借閱讀表述見解時,教師除了對其見解加以尊重外,還應對其表述行為進行贊賞。而后依靠交流發言使他們審視自身同時感悟他人的理解。只有文章見解得以有效豐富,才可明確其主旨以及內涵,從而對多種類別的文章伴有的美感加以欣賞。
3、從引導方式出發加以完善,推動閱讀情境的高效創建
教學情境是增強學生理解的關鍵途徑,小學生不論是思考還是理解方式均呈現圖像化,只有依靠腦內具象情境展開想象,才可對文章情感及其理念加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切忌單純講解或者是引導他們自主閱讀,否則很難使其深入理解。教師可采取文段朗誦或者短劇演出等形式實施閱讀教學,使學生對文本情感加以揣摩,從而對其主旨以及走向實現準確把握,從而對優美之處實現深入感悟。學生和作者實現思想互通,便容易感悟作者創作所融入的情感,從而使其審美得以強化。例如,朗誦文章便是感悟美感的有效手段。朗誦詩伴有濃烈情感會推動學生融于文章情境之中。文學作品通常伴有濃烈感情,教師需要以情感變化為導向,依靠相匹配的朗讀形式來引導學生感悟到文章之美。比如,對《長征》朗誦時,便應展現宏偉之感,而對《鹿柴》這一山水詩朗誦時,則應展現寂靜幽暗之感,而《梅花魂》朗誦,則應體現委婉深沉之感來牽動學生心腸,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文章境界,將自身情感聯系到作者身上。
總結:總之,閱讀教學需要緊握審美課題,從引導方式、“以生為主”以及素材選取多個層面來強化審美情趣。教師需要以教學實踐為導向改善閱讀教學,并強化自身鑒美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相應審美情趣和閱讀創造力。同時,學生除了增強表述力外,還應對體驗美學加以探究,對文字含義做到深層感悟,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審美基礎。
參考文獻:
[1]馬燕玲.讓閱讀教學彰顯活力: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分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5):234.
[2]羅天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7(03):72-73.
[3]高東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
[4]張丹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5]張忠艷.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審美素養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4(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