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0-0078-02
一、引子
“我的天塌了,怎么辦啊,我想要揍他!”辦公室的小林老師拉著我的手大聲訴說。原來,小林老師孩子所在的班級有學生在小賣部偷拿東西,被老板抓住了,該事件被報告至學校。班主任深入調查后發現一大串有同樣行為的學生,小林老師品學兼優的寶貝也在其中。“我們沒有收回孩子的壓歲錢,孩子手里有錢,不缺啊,他為什么要去偷?”
我們這一代父母對“偷竊”這種行為恥感非常強烈,自然對孩子偷拿東西這種行為無法接受。所以碰到這種情況,家長氣憤是正常的。我們該如何科學認識這種行為,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孩子為什么偷拿東西
首先,應先從兒童心理發展而非成人道德觀念視角看待兒童偷拿東西行為,避免輕易給孩子貼上“壞孩子”標簽。從心理發展角度看,三年級孩子正處于科爾伯格道德發展六階段中的前習俗水平,即相對功利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會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給予的回報來考慮服從原則,以被滿足程度來評價行為,所以當孩子看到別人偷拿東西很快樂,又沒有被告發時,自然會模仿這種行為。家長不應想當然地認為這一階段的孩子一定會對“偷”有羞恥感而不會作出此種行為,大人們更加在乎的是行為的后果。
其次,客觀事實確實重要,孩子心中的想法更重要。偷拿東西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可能是缺乏物品所有權意識,對“你的”“我的”概念不夠清晰;也可能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沖動之下做出“偷竊”行為;還可能是模仿同伴或影視作品中的行為;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孩子以此來引起父母或老師的關注。所以,只有明白了孩子行為背后的想法,才能找到教育方向,措施上才能對癥下藥。
三、如何有效應對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
面對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應對呢?
一是要應該保持冷靜,不急于指責。給自己也給孩子一點時間,先冷卻情緒,讓理性思維回歸大腦。不要因為過于生氣、憤怒而造成事實被夸大,對孩子失望,進而給孩子貼上“小偷”“壞孩子\"的標簽。其實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偷摘過鄰居家的桃子,或刨過別人家的地瓜,大作家莫言在自傳中也講述了小時候因為饑餓,曾偷偷摘過鄰居家的瓜果。我們既不能忽視這種行為,也不能給孩子貼標簽,要用發展的視角冷靜看待。
二是通過談心了解事實,找出行為動機。小林老師經過和孩子談心,明白了事情經過。孩子是因為很喜歡帶有玩具功能的筆,雖然自己有錢,但是奶奶不讓買,自己又很想要這個文具才偷拿的。最終我們知道了,這和孩子缺錢才偷東西的老觀念八竿子打不著。不是孩子有錢就不會有偷東西這種行為,本質是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也會通過偷來實現目的。
三是強化規則意識,令其承擔行為后果。不要因為孩子還小,教訓幾句就算了,養成了壞習慣,長此以往可能發展成盜竊行為。我們要向孩子講述相關法律知識,使其明白偷竊是違法行為。雖然我國法律規定14周歲才承擔刑事責任,但家長作為監護人要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對年齡還小的孩子,要用家法懲戒,讓他明白相應后果。小林老師孩子就交代,因為看到同學拿了店里東西,在班里炫耀,都沒什么事,所以自己才敢去拿。我們要帶孩子主動歸還偷拿的物品,道歉并賠償。也可以附加一些負強化乃至懲罰措施,比如取消已經答應的某些福利,如停止一周的看電視時間、完成一定量的家務勞動、寫檢討或家庭能用的其他懲戒手段。
四是給予適度自主,滿足合理需求。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如果總是“控制一忽視”兩極化,即對學業等往往過度控制,對孩子玩樂的需求則選擇性忽視,這樣的家庭教養會給孩子極大的壓力,同時需求得不到合理滿足,這樣孩子就容易用非常規行為獲得滿足。前面小林老師說到自己沒有收回孩子壓歲錢,進一步詢問發現,他要求孩子每一次使用零花錢都要先征詢大人同意。孩子看似有自己的錢,使用時卻是“霍布森選擇”(意思是只有一個方案而沒有選擇余地),好像可以選,其實沒得選。這樣嚴格限制零花錢使用,導致孩子一些自我需求得不到滿足,因而下意識選擇通過“偷竊”來滿足內心需求。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零花錢使用低于一定額度時,孩子可以自己做主,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自主感。
五是做好需求管理,訓練自控能力。孩子很容易被自己的需求左右而難以自控,采用非適宜行為以達到即刻滿足。經典的棉花糖心理實驗告訴我們,自控力在兒童成長中特別重要,我們應當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幫助孩子學會等待和控制沖動。對于自己想要而又不被允許的事情,我們可以教孩子用轉移注意力的策略,比如像小林老師的孩子,可以試著讓孩子學著用“如果,我可以”思維模式來增強自控力,“如果我要這支筆,我可以和媽媽談談”。對于孩子的需求,我們大人也不應一味拒絕,這其實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可以對孩子的愿望進行等級劃分,將其作為家庭積分獎品。通過家庭積分的方式,孩子完成一定量的任務就獲得一定積分,比如通過整理自己房間獲得相應積分,最終積分累積到相應的量即可兌換自己想要的物品。
總之,對于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不可輕易上綱上線,也不能輕描淡寫,要從發展的視角看待,用科學的方式應對,幫助孩子控制住自己欲望的小怪獸,學會延遲滿足,用合適的方式實現內心的愿望。
參考文獻
[1]Kenneth Shore.小學生紀律問題解決技巧[M].孫章華,唐麗云,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勞拉·E.貝克.兒童發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3]周個菊,殷明.家庭教育縱橫談之六—怎樣糾正兒童的“偷竊”行為[J].家庭教育:幼兒版,1996(11):19.
[4]林甲針.愛是最好的咨詢技術 一例兒童“偷竊癖”的個案報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4):2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