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會
摘 要:新時期小學教學目標的核心是在教師教學課程中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于數學學科的認知。要努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把所學知識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感受數學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7-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59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但從現實來看,很多教師還是重視知識掌握,而忽略能力的培養,這與當前數學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要求是有距離的。從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來看,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為欠缺,他們還習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這樣不僅能夠降低其理解難度,還能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最熟悉的就是生活中感受過的事物,因此有必要將小學數學教學和生活接軌,來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一、找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和其他學科的知識一樣,數學學科的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也是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數學學科的這一特征,把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聯系起來,搭建學生學習的橋梁。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課本第2頁的畫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讓學生數一數學校旁邊有幾棵樹,教學樓前有幾盆花,有幾個同學在踢足球,有幾個小女孩在跳繩,有幾個同學在讀書,等等。讓學生感受上學后自己也將融入學校生活,也將參加學習活動。接著再讓學生觀察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教室里有兩個門,有三個窗戶。”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又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我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在昨天進行的數學比賽中,一組5人總成績是458分,二組7人總成績是609分,三組6人,總成績是537。我現在宣布:這次比賽二組同學獲勝,隨著二組同學的歡呼聲,其他兩個小組的學生紛紛抱怨:“老師,這樣算成績太不公平了,因為二組人數比我們多,當然總分就要比我們多了!”我適時引導:“那怎樣算才算是公平了?”“應該把人數分得一樣多”“應該把二組的同學分給一組一個”……就這樣,在和學生的爭論中,引出了平均數。通過類似的與生活相貼近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用處真大,實現了學習由被動向主動的轉化。
二、學數學,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數學中很多概念和運算法則都是枯燥的,抽象的,學生開始很難理解,這就需要聯系生活中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春天以后是夏天,夏天以后是秋天,秋天以后是冬天,冬天以后呢?”學生齊答:“春天!”“那春天以后呢?”“還是夏天”“是啊,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周而復始,這樣的現象就是循環。”接著我又問:“這樣的事例,你們還能想出一些嗎?”有的說“白天和黑夜,總在不停地循環交替。”還有的說“每個星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日,星期一總是循環的,無窮無盡。”我適時引導:“數學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現象,請同學們算一算(1)10÷3(2)20÷6(3)50÷9”在計算后,學生們看到了“循環”的這種現象,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循環小數的意義。
又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里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我校有老師18人,小朋友12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20人以上每人 20 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1)全買團體票:(18+120)×20=2760 元(2)不買團體票:18×30+120×15=2415 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18+2)×20+(120-2)×15=2170 元。比較不同購票方案,同學們找出最省錢的購票方法,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再如在學習“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我告訴學生,多減的要加,多加的要減。學生們總是把加和減弄顛倒,于是,我給學生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星期天,李剛和媽媽去商場買衣服,媽媽帶了320元,一套運動服的售價198元,媽媽應該怎樣付款更便捷?媽媽買完衣服還剩多少錢?同學們馬上回答出來“給售貨員200元,售貨員找給媽媽兩元錢。”我又問:“售貨員找回的兩元錢,我們應該加還是應該減?”“加上,媽媽還剩122元錢!”這里教師給枯燥的數字賦予了生命,將枯燥的運算規則融入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學生真正體會了運算規則,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
三、用數學,數學要回歸于生活
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例如,在學完“三角形的性質”之后,我問學生:“為什么房梁要設計成三角形?自動伸縮門要設計成平行四邊形?”學生們很快就能說出:“房梁設計成三角形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特性,自動伸縮門是利用了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又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中的問題:“為什么下水道的蓋子都是圓形的?能不能換成正方形的?”有的學生說能,有的學生說不能。我接著引導他們:“能不能聯系一下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來思考這個問題呢?”學生們恍然大悟,經過思考,學生們爭相道出自己的見解:“因為圓形的每一條直徑是相等的,井蓋做成圓形的話,無論從哪個角度蓋子都不會掉到井里去。”“正方形的井蓋任何一個邊都比放它的圓形的對角線短,當蓋子立起來時,就極有可能從對角線的角度掉下去。”“同樣的材料做出的井蓋,圓形的面積最大。”經過這樣的指導,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能使學生親身感受數學之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教學是一項藝術,對于數學學科教學來說也是如此,教師要本著新課改下教學的要求,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把數學和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和收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宋曉春.讓生活走進數學將數學融入生活[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8(10).
[2] 沈國軍.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4).
[3] 黃麗萍.追求生活化與數學化和諧統一的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0(5).
[4] 王娟萍.用新課程理念構建生活化的數學實效課堂[J].新西部,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