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為適應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課程思政”,各學科協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再延續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模式,而是通過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以人為本”, 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同時,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這不僅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更是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課程思政 人文教育 教學模式
【Abstract】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collaboration of all disciplines. Combined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stressed the “course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annot simply continue to teach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s, but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skills on the basis of “people?鄄orient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ster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nd moral sentiment. This is not only the goal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high?鄄quality talents.
【Key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urse ideological intruction; “people?鄄oriented” teaching; teach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104-02
“課程思政”是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探索實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和其他各學科協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實現“協同效應”。大學英語課程目標是不但培養學習者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而且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樹立世界眼光和提高人文素養。
筆者認為,在“課程思政”方針的指導下,把人文教育貫徹到日常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在幫助學生完成英語知識積累,提升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具備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實現大學英語課程真正的“育人”,實現和其他學科的“協同效應”。
一、大學英語推行“課程思政”的優勢
首先,大學英語作為大學中一門重要的語言教育學科,具備了覆蓋面積廣,課時多的特點。其次,語言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可以作為推進“課程思政”人文素質教育的切入點。英語語言學習除了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應用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習者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樹立求同存異的意識。總之,大學英語教學完全可以扮演一個人文教育的平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大學英語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推進人文教育,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的融合
筆者強調大學英語和“課程思政”的融合,以《新航標職場英語》教材為主導,采用講授法,查閱法,討論法,辯論法等豐富的教學方法,除了英語語言知識的教學以外,在教學中貫徹思想品德教育。把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實現“育人”在時間和空間擴展,積極推進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模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以下淺談筆者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的實施辦法。
1.緊扣教材,加強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觀教育
以《新航標職場英語》為主導的大學英語教材,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蘊含的豐富人文題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職場英語》第二冊第二單元“Community Service”中涉及到了志愿者的主題,可以就“Do you plan to do any community service work, why or why not?”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小組的觀點,得出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責任。同時,穿插中華名族傳統美德的教育。針對“摔倒的老人不要扶”“好人不敢做”等普遍的社會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幫助學生走出道德困境。鼓勵學生課后完成就志愿者主題的英文寫作,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學習,學生們把自己和社會緊密地聯系起來,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意識。
2.挖掘教材中的素材,進行法治觀教育
《新航標職場英語》第二冊第三單元“Financial Manage?鄄ment”中設計到了財務管理的主題。關于大學生對個人財務管理,經濟消費等,這是當今社會中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除了在語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一些關于經濟財務方面的詞匯,最主要的是教師就文中關于經濟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鼓勵學生積極陳述自己對使用信用卡的觀點,教師在課堂就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之后,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就自己在校期間的每日消費進行大概預算,學生會在計算自己的月消費金額的沖擊下,明確消費計劃,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不攀比的消費觀。教師還可以插播關于一些大學生的“校園貸”的媒體報道,就這種社會現象,安排學生課后進行分組討論,通過QQ, 微信等平臺,書面提交各組的觀點。教師就不合理的消費和使用校園貸款引發的危害,進行總結性陳述。學生通過思考這個問題,能用批判性思維做出自己的選擇,同時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法制觀。
3.圍繞教材,適當擴展, 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
主題“Low?鄄carbon Life”中,涉及到低碳,環保的問題。而環保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及難題,它關系到人類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和共存。筆者設計了問題供學生在課堂上討論。通過討論與文章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就會積極主動的深入文章,獨立思考和合作解決問題,從而達到一種成就感。為了加強學生對地球環境的惡化有更直觀的認識,激發憂患意識,筆者與學生共享BBC紀錄片《The Blue Planet》中一些精彩片斷,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圍繞主題“Career Planning”,除了學生熟練掌握英文簡歷和求職信的寫作外,筆者通過播放TED上一些名人關于夢想的精彩的演講片段,不但提高學習者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還激發學習者意識到時代的危機感,樹立夢想,勇于追逐夢想,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三、加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環節
1.依據教材,豐富“課程思政”的平臺,提高人文素質
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設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目標,拓展豐富的教學方式,將人文教育與英語教學融合一體。通過主題辯論,主題演講等形式,使用任務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用英語表達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Travel”為主題的單元,首先筆者將全班學生按不同省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指定組長。教師設計 問題“Introduce a well?鄄known tourist spot in your hometown”,公布在各班的微信群里,要求各學生查閱所選“話題”的英文資料,制作PPT,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活動。課上小組演示,教師對他們的活動進行評價。因為此話題與學生密切相關,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教師也因此環節更進一步了解學生,加強師生的感情,激發學生自信心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注重人文關懷,創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課堂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主要扮演人文關懷最重要的發出者。以自身崇高的職業道德感染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主題的體驗和參與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自主學習模式,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課外,拓展豐富良好的校園文化,將英語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融合一體。用健康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行為價值。同時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使學生樹立強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語言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反之,人文素質的教育又對語言的學習有著積極的輔助和推動作用。本著“課程思政”思想的指導,筆者,把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相融合,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教師從中也不斷的體驗到職業責任感和幸福感,最終達到師生的共同發展,實現大學英語與其他學科的真正“協同”。
參考文獻:
[1]Gardner, D &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鄄access:From Theory to Practi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7.
[3]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號.
[4]胡曉燕.英語主題教學模式與自主建構認知結構.外語研究,2004.
[5]孫紅瓊.大學生英語自主性學習的優化構建.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6]周瑩.實行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江蘇高教, 2008.
作者簡介:
李波(1972.08-),女,碩士,畢業于暨南大學,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