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若梅
【摘要】“小學數學體驗式小課程”強調課程建設,主要包括課程目標,內容的設計,課程實施和評價四個環節。學生參與體驗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運用所學的知識綜合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在智力開發、“四能”培養、思維力、組織力、執行力及創新力等方面都有許多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體驗式 設計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135-01
一、研究緣起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內容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課題組在成立之前,幾位老師就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采用體驗的方式進行教學,并針對所教年級自主研發了部分體驗課程。我們發現,對于體驗式教學,雖然國內外有眾多研究,但大多是圍繞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體驗式學習方式的研究等展開,而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學數學體驗式課程開發體系。
我們提出的課題強調課程建設,主要包括體驗式課程目標,內容的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環節。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知識層次、興趣愛好出發,發掘可開發的數學課程資源,由師生共同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需求的課程方案,關注該課程實施的方法和策略,實施過程的有效性,以及評價的科學公正性。
二、體驗式小課程研究的意義
1.課程建立的是一種“大數學觀”。它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歸,尊重個體需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經由體驗式學習活動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2.后現代知識論認為“知識的情境性”對學習非常重要。課題的一個重要實踐意義就是,把課程內容和一定的特殊問題或任務情境聯系在一起,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對之進行體驗和再創造。
3.課程促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在智力開發、“四能”培養、思維力、組織力、執行力及創新力等方面都有許多現實意義。
三、4—6年級體驗課程側重點與目標的制定
四、體驗式小課程的實操流程
開題和選題:設計“課題發布單”,由教師給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和范圍,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提出有價值的體驗式小課題,并填寫“課題認領單”,這種形式可以稱作為“半開放選題”。除此,還有開放度比較高的“全自主選題”。
做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如:查閱文獻、現場調查、網絡資源等方式,自主形成體驗活動方案,確定操作步驟,然后按照方案進行活動。這一主體環節的實施,不僅靈活運用數學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結題:由課題研究小組展示交流。主要以展示課為主,也有一些輔助性的展示資料,如手抄報、圖片、視頻、小論文等。這個環節的時長不固定,也許是一節課,也許是幾個時段,并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完善評價機制。
五、典型體驗課題的開發與設計
1.四年級“格子算法復活記”。
課題是由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材第48頁“你知道嗎”引出的。由實驗班A組學生選題并承擔組織工作。活動從“什么是格子乘法”“格子乘法怎么計算”“怎樣復活格子乘法”三個問題入手,通過搜集資料,探索計算,展示講解,使格子乘法復活在“講算理”“乘法棋”“真人演練”等活動中。
2.五年級:“賭徒”都是看運氣嗎?
針對第四單元《可能性》設計的體驗活動。第一步,擲一枚骰子,體會“機會相等,概率相等”。 第二步,用兩枚骰子試一試,形成初步體驗。第三步,擲兩枚骰子猜輸贏。得到兩個骰子的和是5,6,7,8,9或2,3,4,10,11,12。第四步,引發思考。列出2到12每一種情況,分析可能性,繪制條形統計圖。第五步,思考探尋可能性的原因。整個過程,“以動促思,以思驗動”,過程雖然簡單,但充滿著思維的火花。
3.六年級“小手繪地圖”。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自主研究的能力,我們在主課題下以小組為單位提出許多子課題,如:“玩轉洛陽——洛陽一(兩)日游路線圖”“公交車行車路線圖”“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等。剛開始,學生不知道怎么測量距離,怎么確定生活中的方向,通過體驗操作,解決了方向與位置的諸多疑問,數學對于他們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能夠活學活用的。
“體驗式小課程”作為常規教學的有效補充,在實驗過程中,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操作過程形式化、學生收效上的差異、教師指導的疏漏等。在下階段實驗中,需要進行一些改進,比如在學期開始前就開展選題工作,解決體驗活動滯后的問題;選題要注重課題的趣味性,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活動中應遵循一個主線進行指導,既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又有一定規范性;對體驗活動的效果應形成較為科學的評價機制,使體驗活動的過程、效果和態度等多元因素都能夠納入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