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摘要】對于高中階段來說,數學屬于十分重要且基礎的學科之一,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求我們對數學基礎知識進行掌握,還要求以多種角度和思維方式來解答習題。數列是高中數學知識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進行解題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將對高中數列知識解題方法探討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對主要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加以闡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 數列 方法 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144-02
引言
數列屬于高中數學知識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與代數、函數、幾何等知識都具有一定的聯系。在數列學習過程中,需要通過層層推進的方式,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這些都是我們高中生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對于高中數列知識解題方法的探討與研究,不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數列知識,還能夠促進我們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1.高中數列知識解題方法探討的重要性
經歷高中三年的學習,最后面臨的便是高考,數列作為數學知識中的重要部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們如若在日常學習中部注重把握數列的學習規律,那么在變化多端的數列題型面前很容易走彎路,拿不到太多的分數,因此,對于數列解題知識和技巧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另外,數列知識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從整個數學教材來看,其通常以交叉的形式分布,函數、方程、公式等都是在數列的基礎上展開的,因此,數列知識具有較強的基礎性,是貫穿整個數學體系的一條線,我們只有牢牢掌握這條線,才能夠“以線帶面”,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數學知識的學習進度和范圍,獲得充分的信心來迎接高考[1]。
2.高中數學數列試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2.1掌握基礎數列公式
要想充分理解數列基礎知識,精準有效的分析典型例題,則需要靈活運用通項公式與求和公式,通常情況,例題的滲透與掌握將對自身掌握數列知識和規律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已知等差數列an,前n項的和為Sn,并且n為整數,如若S40的值為40,a2的值為4,求S20的值。在解答上述題目之前,應清楚的了解到該題重點考察的目的是對數列性質的了解程度,然后再針對問題進行細致的觀察,由此便可得出等差數列公式與前n項的求和公式,將二者相結合后,此題便被順利的解答出來。對于此種類型的習題解答,主要的方式便是對基礎數列公式的掌握,只有能夠真正理解數列公式的含義并得以靈活運用,才能使此類問題迎刃而解。
2.2靈活運用數列性質
在近年來的習題考察中,并不是所有問題都是從基本性質角度進行考察,部分基本的題型解答起來較為簡單,只是按照對公式的理解便能夠輕松應對,而對于某些題型來說,解答起來難度較大,不但對基礎知識進行考察,還對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檢測,在面對此類問題時,便需要自身在牢牢掌握數列基本素養的同時,將教材中死板的知識靈活的運用起來,并且做到舉一反三,不斷拓展,提升解題的效率與速度。例如,已知等差數列an,并且a2與a6的和為85,求a1、a3、a8、a9相加的數值。在解答上述數列習題時,首先應得出p+q=m+n,并且對應到各數列項當中便是ap+aq=am+an,然后利用這一性質和特征對習題進行分析和解答,該題與上文中提到的S20相比來看,難度和復雜度上有所增加,這將需要我們在數列學習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練習了解到更多的題型,并且對數列性質牢牢把握,掌握其中求解的門路,才能夠在不同數列習題的解答中做到靈活應對[2]。
2.3利用通用技巧快速解答
在數列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用公式的出題形式變化多端,需要我們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才能夠在考試中充滿信心、高效快速的做出解答。例如,習題中的數列知識涉及范圍十分廣闊,有些可能不具備等差或者等比的性質,這時需要我們對數列進行拆分,使其能夠具備上述特征,進而快速求出最終答案。對于數列的拆分方式來說,最行之有效的便是分組求和,將題中給出的數列劃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進行拆解和求和,最終將各個小組合并得出數值。面對此種類型的習題,我們的解題思路要具有方向性,本著“以繁化簡”的原則,利用通用技巧來快速得出正確答案。再如,數列題型通常又具有較為獨特的性質,我們在解題中可以轉變思考方式,準確把握問題的關鍵之處,找準突破口,對于一些等比求和習題來說,可以利用錯位相減法等,對問題進行逐步的推導和解答,求出數列的首項值后,與等差公式相結合,進而得出最終的準確結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列作為數學知識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對我們高考的數學成績將起到較大的影響。因此,要想使我們數學成績得到顯著提升,則應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多種數列習題的出題方式,并且針對不同題型進行分類研究,最終總結經驗與應答思路,培養出快而準的解題能力,使高中生的數學成績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盛開.針對高中數學數列試題解題方法技巧的研究[J].農家參謀,2017,(19):191.
[2]劉羿汎.探討高中數學數列試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