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PBL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為研究對象,首先對PBL方法進行了簡單的概述,隨后結合一教學實例對PBL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PBL方法 高中地理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163-01
前言
PBL方法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符合新課程理念對學生培養教學要求,有助于學生產生探索求知的興趣,可以有效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能夠使得課堂氣氛更加輕松,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自主輕松的學習氣氛,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教學效果與質量的有效提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入PBL方法,對于當下高中地理教學來說意義深遠。
一、PBL方法概述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方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它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強調的是以學生自動學習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問題掛鉤,學生學習的過程即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通過設計相應的問題,將學生置于一個基于真實性、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或自主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師巧妙問題引導下自主發現知識,學習知識,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并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與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二、PBL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
在新課程教學標準改革大背景之下,對于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對地理問題的發現,并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去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與自主探究,最終實現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也能夠得到很好的培養,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PBL方法,對于高中地理教學要求的實現與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常見的《天氣系統》之《沙塵暴天氣》教學內容為例,首先,教師先不急于對教學內容知識進行深入講解,而是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問題,如一場沙塵暴形成需要具備哪些因素,我國哪些地方易發生沙塵暴,形成原因是否相同?如何對沙塵暴進行防御與治理等,在完成問題情境創設后教師需要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推選組長,由組長負責問題分配與角色劃分,為后續的資料查找及討論交流奠定堅實的基礎。
然后,在教師的引導組織下各小組開始進行相關資料搜集與問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扮演好自己的“引導者”角色,既不過分干預,也不過分疏離,而是在旁對陷入糾結的學生或者討論難以維繼的學生加以必要的提示與幫助,以保證每個小組資料搜集及問題討論都能夠順利平穩的進行。與此同時,還需要教師根據各小組學生問題討論的實際進度開展小組問題進度協調會,從而使得小組問題討論范圍不斷擴大,并最終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最后,在教師引導下開展PBL方法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與總結。首先在教師組織下先進行學生自我評價,即教師鼓勵學生上臺對這次問題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向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從而有利于學生在自我評價中不斷完成知識框架的構建,使得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錯誤,從而找到努力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同學互評、小組互評,讓統一小組同學之間、不同小組組員之間進行互相的客觀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去表達對他人的看法,促進自身對問題的深入理解與思考,另一方面有助于增進同學間感情,實現共同進步。最后再由教師對這次PBL方法下的高中地理教學進行統一的評價與總結,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重點評價教學過程及學生問題討論過程,而不是僅僅對問題討論成果進行簡單的評價與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于表現突出的小組及個人予以表揚,并進一步指出其還存在哪些不足,對于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小組教師也需要給予其鼓勵性評價,并對其在問題探究過程中的一些閃光點予以充分肯定與贊揚,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動力。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還需要將問題討論探究的成果進行統一的總結,使之真正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知識與能力,有效實現知識共享,提升教學效率及質量。總的來說,教師的總結評價對于PBL方法下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信心,同時也是實現學生知識內化的重要步驟,實現了地理教學的效能的有效提升。
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應用PBL方法,切合高中地理教學目標與教學實際,其有效的將教師、學生聯系在一起,實現了教師為課堂主導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生未來學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秦學鋒. 高中地理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應用[J]. 廣西教育b:中教版, 2015(7):83.
[2]朱筠. 問題式學習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 2017(3):142.
[3]霍調調. 將PBL模式運用至高中地理教學的方法[J]. 教育, 2017(2):236.
作者簡介:
施玉(1985-),女,河北秦皇島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地理課程教學理論及后發達地區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