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章
【摘 要】 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加大,漢語熱大有蔓延趨勢,孔子學院已經在多國開辦,外國人對漢語尚且如此重視,可國人呢?現代漢語的根是中國古代漢語,我們應該如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呢?本文作者就初中生怎樣學習文言文談了以下幾點體會。
【關鍵詞】 初中;文言文教學;體會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國學經典的重要性進一步顯現,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已經迫在眉睫。外來文化,好的我們要吸取,但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也不能丟棄。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小學相比,初中文言文不僅數量增加了,而且程度更深了,不少初中生感覺學習文言文很困難。他們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文言文到底該怎樣學?怎樣才能輕松愉快地學好文言文?等等。筆者認為,初中生要想學好文言文,必須努力做到“四要”。
一、要從心底里喜愛
文言文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遺產。它包含社會、自然、人文、地理等科學,其時間跨度大,涉及學科內容廣,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首先要強調強化學生對文言文的喜愛,只有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深刻領會文言文的真諦。
一是強調文言文對我們的啟示意義。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文言文,只是中華文化寶藏浩瀚冰山之一角,但它給我們的教益卻是巨大的。《論語十二章》告訴我們成長中的青少年應該有怎樣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該怎樣待人接物,珍惜光陰,交友,怎樣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等道理。對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孫權勸學》告訴同學們,只要想學,年齡不是學習的障礙;《傷仲永》告訴學生,天賦與勤奮之間的關系:天賦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奮努力卻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等等。文言文意蘊如此之深刻,內容如此之豐富,難道不值得我們從心底里喜愛嗎?
二是開展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例如在課堂上開展文言文閱讀模仿,讓學生間自由地感受古人行文的場景,讓枯燥的文言文課程豐富精彩;開展課后文言文知識競賽,以獎勵和激勵的方式促進學生自覺地加深對文言文的學習力度;實行文言文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相互競爭。合理利用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通過開展文言文活動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二、要熟讀和背誦
這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學好文言文行之有效的途徑。語言是有規律的,而這些規律是隱藏在作品里的。我們如果能夠熟讀和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作品,那么我們對古人的思維方式、古代的社會狀況、古代的典章制度和常用詞語等,便會有比較深刻的了解,文言文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當然也會了然于胸。有了這樣的儲備,學生就有可能較快地弄清教師所講的意思,還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讀懂教師未講的文章。
死記硬背不是最好的方法,記得快忘得也快。但只有熟讀了,才能盡快地背誦。在熟讀和背誦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和記憶,然后反復地誦讀直至滾瓜爛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要盡量多地掌握文言文常用詞語
這是打開文言文寶典的一把金鑰匙。學習文言文,說到底還是為了讀懂它。而要讀懂文言文,掌握常用文言詞匯是關鍵。教師往往會因為一個詞的因素導致了整句話的意思偏差或者整句話的意思不懂。例如在顧問教學中常用的古今異義的詞,要求學生一定要記住,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弄錯,文章的意思也會失之千里。比如《詠雪》“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兒女”古義:有血緣關系的子侄輩都可稱為兒女,范圍很大。今義:夫妻親生才稱為子女。范圍明顯縮小了;《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句中,“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處境危險。除了古今異義詞之外,還有詞類活用,常見虛詞的用法,通假字,省略句,倒裝句式等都要掌握。
總的來講,古今漢語主要的不同就是詞的不同。但是只要我們抓住了主要矛盾,掌握了文言文中的古今詞語的不同用法、結構等一切就會迎刃而解,只要掌握了關鍵詞語的意思,我們就能輕松地讀懂文言文,明白文言文所要表達的意思。
四、要講究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是掌握文言文、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寶,沒有切合實際的學習方法就像屋頭的蒼蠅。目前好的學習方法很多,經過筆者的觀察和總結,主要推薦以下兩種:
第一、因形求義法。漢字是表意文字,古人通常是根據一定的意義來造字的,因而字形往往能夠反映字義。懂得了漢字的這個特點,我們就可以通過分析字形來探求字義了。比如《愚公移山》“始齔,跳往助之”中,“齔”從齒從匕。齒指牙齒,匕是化的初文。知道了這些,我們不難看出“齔”字合起來就是“牙齒發生變化”的意思。對小孩子而言,當然就是“換牙”的意思了。弄懂了“齔”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我們平常說的“雙木為林”,“三人為眾”等其實就是運用了因形求義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針對不懂的詞語或者意思實行因形求義,加強這種方法的思維鍛煉,幫助學生樹立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第二、古今漢語比較法。古代漢語離我們比較遠,我們對它比較陌生。但現代漢語歸根結底是從古代漢語演化而來的,有著很深的古代漢語的烙印。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如果能自覺地進行古今漢語的對比,那么就一定能夠學好文言文。比如《公輸》中賓語前置句“宋何罪之有”,學習時,可聯系現在的“何以見得”等。學習虛詞“于”表示對象時,可聯系現在的“店家失信于消費者”這樣的句子來理解。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化古為今,古為今用,把文言文當作現代文來學,何愁文言文學不好呢?
【參考文獻】
[1] 智惠. 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系統性研究[J]. 學周刊,2016(01).
[2] 朱勇. 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