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存旭
摘 要:精準教學是教師通過對課堂各要素的分析研究,使課堂教學各要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支撐、有效整合,實現教學目標科學高效的現代教學模式,主要包括6個環節:精準把握學情;精準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精準選擇教學內容;精準確定教學方法;精準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精準作業);精準運用學生的評估結果。通過實施精準教學,及時診斷和反饋教學質量狀況,為教與學提供依據、指明方向。
關鍵詞:精準教學;智慧課堂;精準作業;學為中心
為加強“智慧教育”建設,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我就推進以“精準作業”為突破口開展課堂精準教學。
一、課前慎思
在準備《什么是周長》這節課時,我碰到一個困惑我很久的問題:教材內容呈現的是三個板塊:①描邊線;②認識周長;③數周長,了解周長是有長有短的。但三年級部分學生對周長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節課教師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我思考教什么。
教周長的定義?教周長的測量?教周長的大小比較?那能撬動孩子主動學習的支點在哪里?這節課能否讓學生感受周長?對于一些不規則的比較復雜的圖形,是否能“轉變”而巧求它們的周長呢?我想試一下。
第二,我思考怎么教。
本節課周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六年級算跑到的周長。如果從三年級開始就懼怕周長的知識點,六年級的內容將更加排斥。我更希望學生能把數學看作玩具,玩數學。
省教研員斯苗兒在講座中講到,課堂的三個環節是:①你說說,我說說,大家都來說一說;②你問問,我問問,大家都來問一問;③老師出一些好的題目診斷。所以這節課我要營造溫暖、開放的學習環境,在玩中,在小組合作中理解周長。因此,“周長”這節課就基本成型了。
二、教學目標
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用尺測法、繩測法測量圖形的周長。
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課上交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場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知道什么是周長嗎?你是怎樣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部分同學對周長有些了解,還有部分同學不是很了解。接下去,同學們翻開書本第45頁,找找看什么是周長,并和你的同桌說說。
[環節說明]利用你說說,我說說,大家都來說一說;你問問,我問問,大家都來問一問,初步感知“周長”
(二)形成感知
師:誰來說說?(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怎樣才算一周?這樣算嗎?這樣呢?這樣呢?(師拿數學書演示)哪位同學上來演示一下一周?誰看清楚了,誰還想上來演示?
[問題步步深入,了解什么是一周。]
師:剛才我們找的是數學書封面的一周,你們也能從自己身邊選一個物體,找找他的一周嗎?找到和自己的同桌說一說。
師:現在老師要把數學書封面的一周搬到黑板上,仔細觀察,數學書封面的一周是(長方形)。
師:長方形是由什么組成的?(4條邊)也就是說,數學書封面一周其實就是數學書封面的4條邊線。
師:你能找找你剛才從身邊選的物體的邊線嗎?誰來說說?
師:我們剛才找的物體一個面的一周,其實就是它的邊線。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封面的一周。它是4條邊線組成。邊線是有長度的,邊線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所以,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是指(圖形邊線的長度。)那數學書封面的周長要測量幾條邊?一定要4條邊嗎?
四、再次操作,加深感知
師:現在我們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小組匯報)
師:你表述的真清楚。而且學以致用,沒有測所有的邊,相同的邊只測一次。其他同學還有疑問嗎?
師:它的周長又該怎么測量呢?
課件出示:
師:先獨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聽清楚要求:
課件出示:①可能有哪些測量方法?你們準備用哪種?②選擇哪些測量工具?③小組內如何分工合作?
(1)規則的→尺測法。
(2)不規則的→繩測法(化曲為直的方法在我們以后的學習中也經常用到)。
師:那你能用剛才這些方法測量出你剛才找的物體的周長嗎?把你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五、總結
師:同學們真棒,通過這次課的學習,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環節說明]通過對這節課的回顧,讓學生在總結中感悟數學學習,數學源于生活,感受數學學習的本質,培養數學理性精神。
課后反思:“什么是周長”一課的教學,采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1.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從多角度讓學生建立“一周”的空間概念。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使其學得輕松愉悅,積極主動。
3.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在引入“周長”這一概念時,沒有過早地給出什么是周長,而是先了解學生對周長有多少了解,做到精準教學。
4.作業的設計,層層遞進。精準評估學生學習結果;精準運用學生的評估結果。
鄭毓信教授提出,數學課中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學生能養成一種新的精神,通過實施精準教學,及時診斷和反饋教學質量狀況,為教與學提供依據、指明方向不正是朝這個方向前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