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環
【摘要】當今社會科技及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教育行業對于學生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能力也越來越重視。文章就高中信息技術這一門課程中核心素養的內容以及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策略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信息技術;實施策略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學科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可以滿足個人終身需求及社會需求的一種核心必備的能力,其本質是一種當代社會需求素養,其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這要求當前的教育體制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通過對高中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概念理解,對結合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淺談了相關的策略與方法,具體如下。
一、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由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內容組成的。這四個內容統合,指向學生在接受信息技術教育時,個人逐漸對信息技術與知識的看法和觀點形成獨特的理解。(1)信息意識的內容是學生對信息能夠帶來的真實價值所需要具備的敏感性及相應的判斷能力,具備信息意識,要求學生有發掘周邊信息變化的能力,并可以合理獲取與判斷信息。(2)計算思維是學生在使用計算機技術的過程中運用的思維,要求學生學會合理運用其處理計算問題。(3)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學生學習使用數字化工具,要求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利用數字化工具對學習過程及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管理。(4)信息社會責任是指學生在個體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當自覺遵守規定,有維護信息安全的意識和能力,這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律精神、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理性的判斷能力。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策略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對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學教師和研究人員要根據教學現狀,積極從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等方面入手,逐步改進工作方法和完善培養目標,這樣才能科學有效實現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改變教學觀念,重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從主觀意識上認識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教學才能更好地開展。但是,目前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并沒有納入高考的范圍內,這門課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整個信息技術的教學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信息技術老師也沒有對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充分注重計算基礎知識的講解和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獲取完善信息》章節教學中,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設計任務,讓學生搜索特定的信息,然后歸納相應的搜索方法和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能力。
(二)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師在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應注意將教學目標細分,確立總目標,并制定成多個小階段目標,以此合理地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融入教學中。教師要對每個小目標明確規定,在不脫離大綱的前提下融入更多的新方向。同時,學生要根據自身發展需求,結合知識整體結構,制定自己的階段學習內容,并通過制定的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確立合適的目標,階段性地去完成,不斷地進步。以《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目錄來確定教學目標,如第一節完成Excel表格的基本知識和制作方式的講解和教學,第二節完成數值運算的教學,第三節完成工作表編輯方式教學。學生也可以根據這一方式為自己確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如學會運用Excel窗口輸入數據,掌握工作表名稱的修改方式,并將計算公式和函數方式運用到數值運算過程中,同時學會編輯、增加、刪減工作表內容等。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合作探究活動來研究一些不懂的問題和不會的操作,達到解決問題、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目的。
(三)重視信息意識的培養
當前信息時代下,信息資源的優勢十分巨大,且其經濟價值、實用價值也極為重要。在實際生活當中,如果具備信息意識,對于信息技術運用得當,就可以創造出不少的社會財富,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信息技術教學對于信息意識的培養就是塑造學生的意識價值。教師幫助學生塑造信息意識,可以以重要的信息案例為教育題材,以此達到讓學生認識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及能對其產生的經濟價值有明確的理解。另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生的技能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熟練度,形成綜合信息技術素養。如在講解《信息與信息技術》時,教師就應當向學生展現信息的巨大作用和價值,從一開始就讓學生重新認識信息,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和用途,掌握信息的處理方式和傳遞方式,意識到某些信息內容蘊含的巨大價值,從而在思想上對信息給予高度的重視,養成良好的信息價值意識。
(四)教學組織方式
在高中階段,《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以項目方式整合課堂教學,重構教學組織方式。具體的組織方式可以是項目情境創設法、應需法和探究法三種方法。(1)項目情境創設法:要求通過對有利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情境進行創設,并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數字化等知識的學習,從而領悟整個信息網絡環境對個人、對社會產生的重要影響,幫助學生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如對項目組織的相關教學,教師通過組織項目,對學生開展信息知識教育,對具體項目情境進行創設,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將自身代入具體的情境,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有效的學習。(2)應需法:教師對不同技術水平的學生,根據其學習需求分別設立不同的階段學習目標,根據目標分配獨特的學習任務,并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3)探究法:要求學生自主探究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探究學習規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對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進行交互摸索及創新。
(五)教學聯系生活,強化計算思維能力運用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會運用到非常多的教學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使學生可以學會原理、運用原理和強化原理。例如在蘇教版高中信息技術教育《信息的編程加工》章節中,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編程的方式來繪制函數圖象。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對這個復雜問題進行分解,并與學生高中的函數知識學習聯系起來,通過繪制函數坐標系、描點和連線等步驟,一步步指導學生解決這個復雜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整體計算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培養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感
生活在信息時代,教師須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如黑客對電腦系統的肆意入侵、病毒的侵擾等,造成了信息的泄露,從而導致國家機密、人民財產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教師在教授《計算機病毒及預防》這一課時,除了向學生介紹威脅網絡安全的不良因素,還需要向學生展示信息泄露導致的重大經濟損失,讓學生明確計算機病毒概念,并了解其對國家、社會及個人產生的危害,以此規范學生計算機使用并自覺地約束和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主動地承擔信息社會責任。
(七)注重教學方法,優化計算思維培養過程
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學生培養目標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高中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的時候,一定要事先進行充分的備課,圍繞著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目標進行科學設計,按照計劃開展教學工作。例如《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中漢字編碼的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漢字數字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能夠在問題求解過程中體驗基本的抽象化、符號化機制以及系統化設計思想。可以創設這樣一個研發情境: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按順序研究:(1)如何將字形轉變成0和1——字形碼;(2)在存儲、傳輸過程中如何減少信息量——機內碼;(3)如何輸入漢字——輸入碼;(4)幾者之間如何轉換——系統化設計;(5)還可以有哪些改進——創新。讓各小組獨立研究,并呈現成果,經過討論對比,再確定方案,最后提出優化或改進方案。為了訓練學生的計算思維,教師可以給出郵政編碼、身份證號、二維碼等實例,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實用案例。為讓學生體驗二分法算法,可以制作一個猜數字的游戲程序:以最少的次數猜中計算機預設的某一范圍中的任意數字,既有趣味,又能使學生認識到算法的重要性。作為計算思維的拓展應用,可以讓學生列出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二分法解決的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需結合這一學科的教學特色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從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和信息社會責任感,形成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科上的核心素養。注重引導學生樹立信息價值觀和信息安全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信息的巨大價值的同時,認識到其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加強學生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識,增強其信息方面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為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肖廣德,魏雄鷹,黃榮懷.面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33-37.
[2]魏雄鷹,肖廣德,李偉.面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信息技術測評方式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7(05):15-18.
[3]樊秀芬,孫慶光.基于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提升的課堂教學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2017(6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