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至今,我國一直在推進并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但教育實踐內容依然存在著單薄、不豐富的問題。為此,在設計教育實踐內容體系時應注重階段性,完善教育實踐模塊,豐富教育實踐內容。
【關鍵詞】師范生 教育實踐 內容體系 構建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4-02
2016年3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文件指出,近年來,我國師范生的教育實踐雖在不斷加強,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目標不清晰、內容不豐富、形式單一、指導力量弱、管理與評價不完善、組織保障薄弱等一系列問題[1]。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本文著重探討師范生教育實踐內容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長期以來,“教育實習”是教育實踐的主要形式,實習時間普遍為8周。由于受到單一的教育實踐形式和短暫的教育實踐時間的限制,導致教育實踐的內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表現為:注重學科教學實踐和班級管理實踐、注重學科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獲取與訓練;忽視師德師風體驗、忽視教研實踐、忽視教師綜合素養的養成。
一、階段性是教育實踐內容體系構建的骨架
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就明文規定,教育實踐的時間不得少于18周;2016年《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也指出,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時間累計應不少于1學期。可見,原有的教育實踐普遍為8周這一時間是不能滿足師范生教育實踐需求的。時間的拉長不僅意味著實踐內容應豐富化,也意味著實踐內容還需深度化。而要在實踐內容上豐富寬度和加深深度,就需要對教育實踐的時間和階段進行合理的安排與設計,使教育實踐內容能分階段,循序漸進實施。考慮到師范生在大學階段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教育實踐在時間安排上應做到長短結合:低年級的實踐時間短,高年級的實踐應加長。即“全程實踐”應作為教育實踐內容體系構建的基本骨架。
根據本科生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設計,大學一、二年級側重于通識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教師教育基礎課程的學習,因此這一階段的教育實踐應偏短,每學年的實踐時間可控制1~2周左右。教育實踐以感受、觀摩為主,引導師范生逐漸轉換角色,由學生的角度觀察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轉變為由教師的眼光重新看待中小學的教育教學。
大學三年級,由于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豐富化和深度化,這一階段可延長教育實踐的時間,可將時間控制在4—8周左右。教育實踐以體驗、操作為主,引導師范生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用已經學到的相關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師教育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操作,同時又從實踐操作中來反思相關理論知識,加強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與運用,初步實現“學以致用”。
大學四年級由于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即將結束,這一階段是教育實踐的關鍵期,時間應控制在8~12周,甚至更長。教育實踐以操作、反思與研究為主,在操作與反思中感悟師德師風,提升教育教學技能,夯實學科專業知識;在反思與研究中深化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提升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最終實現教師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模塊化是教育實踐內容體系構建的脈絡
目前的教育實踐內容著重關注的是教育實習,教育見習和教育研習缺失。教育實踐內容體系在搭建時應在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三個維度上進行全盤考慮,構建出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三個基本模塊,三者之間互相關聯,互相促進,為師范生教師綜合素養的養成打下堅硬的基石。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三個基本模塊的功能應加以區分。教育見習應注重觀摩與體驗,在觀摩與體驗中感受并強化教師的專業精神與理念;教育實習應注重實踐操作,在學科教學與班級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訓練并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教育研習應注重反思與研究,在對教育教學相關現象的觀察中進行科學而嚴謹的反思與研究,以提升教師的自主反思與發展能力。
三、豐富的內容是教育實踐內容體系構建的血肉
1.教師專業標準應成為教育實踐內容設計的根本依據
長期以來,教育實踐內容主要由學科課程教學與班級管理兩部分構成,即試教與試作。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報告也主要填寫學科課程教案和班會活動教案,可見教育實踐內容偏少,教育實踐可考查的內容也偏少。單薄的教育實踐內容必然影響教育實踐的效果,而要提升教育實踐效果,豐富教育實踐內容就是首要條件。教育實踐內容的豐富不是憑空臆想、胡亂添加,而應找準理據,有的放矢。筆者認為,豐富教育實踐內容最好的理據應該是教育部下發的針對幼兒園、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標準。
2012年2月,教育部下發了幼兒園、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其中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十四個領域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六十二條要求;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則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十三個領域對小學教師提出了六十條要求;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則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十四個領域對小學教師提出了六十三條要求。
縱觀目前的教育實踐內容,我們側重從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兩個維度進行關照,對照這兩個維度涉及的相關領域,我們不難發現:以往的教育實踐內容主要涉及了以上兩個維度中的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教育教學評價、溝通與合作這七個領域。如果進一步拿教師專業標準中的基本要求來加以對照,即便常常關注的這七個領域,我們的教育實踐內容也并非包含了這些領域中所劃分出的每一條基本要求。例如,教育知識領域劃分出的“了解中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及其教育方法”[2]“了解中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的過程與特點”[3]等,這些基本要求也是我們以往的教育實踐內容設計里面未曾認真設計和思考的。
教育實踐內容長期以來最忽視的是“專業理念與師德”這一領域的設計和關注,即使有對這一領域的關照,也是暗含在專業知識與能力這兩個領域里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是教師發展的內驅力,堅定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教育情懷必然影響一個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向優秀方向發展,它是決定一個教師發展速度和質量的內在關鍵因子。
2.教育實踐內容設計的具體策略
結合教育實踐的階段性和模塊化要求,我們可將教育實踐內容分階段、分模塊設計,各階段、各模塊各司其職,最終實現教師綜合素養養成的目標。
(1)感受與觀摩階段
這一階段,強調做中思,思中做,將實踐與研究進行緊密結合,為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以階段化,模塊化作為教育實踐內容搭建的框架,以教師專業標準作為教育實踐內容設計的根本依據,將有利于師范生教師綜合素養的養成,有利于師范生成為合格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教師[2016]2號.
[2,3]教育部.《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2012]1號.
本文系2016年重慶市教改項目“基于‘U—G—S模式下師范生教育實踐體系建構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63167。
作者簡介:繆佳芹,女,講師,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文學與新聞學院教學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