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校積極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學校課程相結合的方式教育學生,充分利用中國文學的內在道德價值,使傳統文化和教育教學真正的融為一體,以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道德品質。我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方式上,主要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導讀”目標進行教育的,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促進孩子們德、體、智全面發展,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孩子們在快樂健康的環境中長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教育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50-02
1.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原因
1.1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小學生德、體、智。語文課本主要作用就是傳授孩子一些道德和人文性的知識。因此小學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還必須在教育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因素,在小學階段,按照小學生教育規律每個孩子都要形成一個價值觀,傳統文化的滲入在形成價值觀過程中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真正了解文化、學習文化。
1.2弘揚經典的傳統文化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不僅擁有很多的精神財富,還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也一直被人們關注和弘揚。那些優秀的傳統民族精神不斷的激勵著中國的每一代人,尤其是針對小學生學習來說,在簡單的話與經典的文化也是分不開的,學會中國的字詞,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傳統文化的內容。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的起源,體驗文化的魅力,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2.1注重文化熏陶,精心打造育人環境
文化影響力,環境教育是我們的學校語文教育特點,為樹立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們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景觀和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經過精心設計的“國學經典傳統美德文化墻”已經成為我校小學教學的目標。學校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空間來對墻進行粉刷和改造,文化墻總體布局宏偉,墻體構圖精致,其中國學開篇,傳統美德篇是墻文化主要內容。我們采用圖文形式對《弟子規》、《圣人訓》中的內容進行闡述,讓學生可以通過圖文的形式來充分展現古代圣人的智慧。
2.2開發校本課程,引領傳統文化誦讀
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們學校在各年級開設了以“中華古詩文及啟蒙教材經典誦讀”主題的比賽,高年級主要以《千字文》《論語》《孟子》為主要比賽對象;而中年級低年級主要以《弟子規》《增廣賢文》《三字經》《百家姓》為主要比賽對象,在比賽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我們學校的老師還根據比賽的結果編制了《中國傳統文化簡易讀本》,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以“四書”“五經”里面的內容,還有少一部分選取的是法家《韓非子》和道家的《道德經》、《莊子》為內容的,里面主要描述了傳統美德的“忠”、 “仁”、 “信”、“孝”、 “禮”、“義”、“廉”、“恥”等,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豐富了學校的文化生活。
2.3利用語文教材充分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六年級下冊中有一篇《北京的春節》的課文,我們在教這篇課文的過程中,與當地過春節的風俗聯系起來,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學習這篇文章,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春節更深的認識,還讓學生了解春節在中國的意義。
可能會在課后引來這樣 “請到我的家鄉來過新年”的話題,讓孩子們了解北京的春節和我們家鄉的春節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同時孩子們還可以了解更多地方過春節的風俗,以及春節的起源,古代人的春節,還有視頻,圖片,文字,剪紙,繪畫等等。因此,一堂枯燥乏味的春節課變成了一堂“年文化”的節日,在課堂中讓學生想到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詩句,學生在學習春節習俗的課堂上,其實就是共饗“年文化”。
總結起來,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是中國教育的主要階段,最初的語言教育是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幫助孩子打下傳統文學良好的基礎,讓孩子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這就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使傳統文化能夠充分滲透到漢語基礎教學中。
參考文獻:
[1]丁衛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2):35.
作者簡介:
姚燕,女,1976年出生,本科學歷,現就職于德州平原縣龍門小學,先后獲平原縣勞動模范、德州市教學能手、德州市優秀教師、全國基礎教育教科研模范校長等稱號。多次參與國家省市級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所執教公開課獲德州市一等獎,所主持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與研究》獲德州市優秀課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