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為高校教育提供重要資源,將寧波地方傳統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為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創造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傳統文化 職教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2
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紐帶。文化是在歷史中形成的,而寧波作為江南城市中的佼佼者,其傳統文化的活躍與創新程度,亦在全國排在前列。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接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探索和解決的重要理論和實際問題。
一、寧波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寧波傳統文化,是指在寧波地域范圍內、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模式。寧波作為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地處東南沿海,其靠山面海的地理環境,跨海而治的行政區劃,使其形成了以農業、漁業和商業三種謀生方式并存共榮的經濟文化格局。漁業生產所需要的是外向強悍、恣肆汪洋的性格,農業生產要求的是和諧、平穩的實踐理性,而商貿活動則強調心智的精明和靈活,這樣三種文明因素逐步交叉與積淀的結果,就形成了寧波的傳統文化內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河姆渡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王陽明等學術思想為代表的浙東學術文化、以寧波商人為代表的商幫文化等。
二、寧波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5次提到傳統文化,4次提到文化創新,他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寧波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地方傳統文化的創新、教師思政教育的教學、學生價值取向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1.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寧波作為國內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些傳統中,不乏關于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陽明文化作為寧波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杰出的部分之一,習總書記近年來曾多次在重要場合引用王陽明的話,來勉勵青年人勵志勤學、刻苦磨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廣為人知,其包含的兩層含義: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這一思想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這種強調人本身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的思想,正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
2.為地方傳統文化創新提供現實契機
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深入,社會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程度沖擊的同時,其傳承與創新的形式也越來越嚴峻。而青年一代,作為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有義務、有責任肩負起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重任,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需要青年一代在社會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而怎樣讓青年人肩負起這個重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若沒有教育的支持,傳統文化的發展則猶如水中撈月;若沒有傳統文化的傳播,教育工作則如同問道于盲。將地方傳統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學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設身處地的學習氛圍,而且為地方傳統文化的創新提供了現實契機。
3.為教師思政教育的教學提供教育資源
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肥沃土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寧波具有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河姆渡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王陽明等學術思想為代表的浙東學術文化、梁祝文化、慈孝文化、彌勒文化、海防文化等,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寧波人民引以為豪的文化瑰寶。
這些傳統文化都能為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資源,如彌勒文化中的和諧文化元素,倡導我們和諧相處;海防文化中抗擊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倡導我們愛國愛家等。這些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的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都是相當實用的教材案例,將其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專注度和學習質量也將大幅提升。
4.為學生價值取向的形成提供正確引導
大學生時代是青年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關系到一個人以后的成長成才,而當代大學生處于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加之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難免會出現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必將使得大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后寸步難行。
將寧波傳統文化融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寧波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寧波,每個人都聽說過“寧波幫”,其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是最晚出現的,但是是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商幫,寧波商人所具有的開放心態、合作精神、創新意識、誠信務實等人文精神,支撐著他們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這些精神能夠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對于即將步入社會、踏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寧波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它不應該只陳列在博物館里或者停留在書本上,而應該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不斷傳承,不斷創新。然而事實證明,由于受到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逐漸被淡化,導致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這其中主要學生自身和高校教育兩方面的因素。
1.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認知和熱情
為更清楚的掌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及興趣熱情,我們設計了一組調查問卷,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4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收回378份,有效問卷360份,有效收回率90%。首先,關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態度的問題顯示:89%的學生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持肯定態度,11%持無所謂的態度;其次,關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顯示:僅有12%的人對傳統文化認知程度比較高,認知程度一般的占到56%,還有32%的人認知程度低;最后,關于對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學習中的興趣熱情方面:28%的人對學習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其余大部分則持無所謂的態度,但他們絕大多數認為只要課程整合設計的具有吸引力,他們對此還是會產生濃厚興趣的。
從這份調查結果不難看出,雖然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持肯定態度,但是真正對傳統文化了解比較深入的學生較少,且只有小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學習中有濃厚興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低,再加之興趣度也低,這就必然導致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2.高校對弘揚傳統文化缺乏組織和計劃
近年來,各界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大會上提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高校也紛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但是大部分學校由于缺乏整體的組織與計劃,實施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一方面,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不是個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部分高校急功近利,只在某些環節上有所加強,在整體格局上缺乏系統的考慮,致使傳統文化教育一直處于在做表面功夫狀態。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而傳統文化方面的專項教育經費的匱乏,難以調動廣大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開展。
四、寧波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面對上文提及的寧波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強制性的轉移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或者讓老師們利用考試方式來灌輸知識,并非上策,唯有給學生多提供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興趣,才是最有效的途徑。
1.營造良好環境
隨著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高等教育的日趨開放,大學與社會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能使大學生吸收眾家之所長,完備自己的人格,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傳統文化氛圍,為大學生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創造條件。
2.加強課程建設
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眾多素材,課堂學習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地方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源,編寫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氣息的教材,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科學的對待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工作,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結合當下的熱點,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循循善誘的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有效的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
3.增強多元支撐
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承。首先,校園文化基礎設施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對于凈化校園文化環境、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次,網絡作為大學生汲取知識的另一個重要征地,我們需要充分運用新媒體等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最后,充分利用地方的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址、文化遺產等資源,給學生以切身體會。
4.完善組織保障
教育部曾明確指出,各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需抓緊抓實抓好。對于高校而言,一方面,校領導要負責統籌安排和總體協調,各院系積極配合,從而上下一致,共同努力,形成不斷深化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開展傳統文化論壇、講座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為傳統文化的學習提供完善的組織保障。
參考文獻:
[1]符晶瑩.試述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7(16):132-133.
[2]張國選.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河南工業大學,2016.
[3]汪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學,2012.
[4]魯曉松.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與構建[D].渤海大學,2012.
作者簡介:勵業(1970.2-),男,浙江寧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