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因此,傳統的單單追求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已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而在初中階段,歷史教學對于培養學生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加強學生歷史使命感與愛國情感等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從重視課前引導,注重結合實際等幾個方面淺要論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方法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1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向學生灌輸相關知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忽視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固有教學理念,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初中階段扎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歷史無疑具有知識較為枯燥的特點,教師應該重視歷史教學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在課堂開始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扎下良好的知識基礎。
一、重視課前引導,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初中階段,學生年齡較小,而初中歷史具有知識較為枯燥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時往往不會對歷史學習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注重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習“貞觀之治”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以設立這樣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李世民在位時,唐朝的國力是空前的,被稱為貞觀之治,那么大家都知道具體情況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貞觀之治,學習歉然的治國策略。這樣通過設置懸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快速進入狀態,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結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知識
初中歷史具有情節性較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開設教學課堂是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如在學習“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自行查閱資料,進行情景劇的表演。首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編寫劇本,大致可以分為張學良與楊虎城之間的思想交流,張學良與蔣介石的對話以及西安事變的高潮即軟禁蔣介石等三幕,然后讓學生自行分配角色,背誦臺詞,并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準備。這樣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實踐有著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時也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積極性。當然,教師在學生準備過程中確保每一位成員都能參與進去,也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防止出現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影響學習效果的情況。
三、結合實際,引導學生運用知識
初中階段,同數學、語文等學科不同,歷史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學生在生活中也能發現許多與歷史相關的事物。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歷史學習,提升知識運用能力,鞏固所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周圍歷史遺跡的參觀,并自行查閱資料,了解背后的歷史典故與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與他人分享。這樣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距離感,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歷史學習。當然,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于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教師應該進行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學生展示過后進行評價和表揚,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四、注重評價,提升學生自信心
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自尊心較強,往往教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便可能會對學生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工作,防止出現因挫傷學生自尊心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況。例如,教師可以定期在課堂上進行測驗,從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師不能一味進行批評和指責,防止出現挫傷學生自信心,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況,而是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查找自身的不足,尋求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自身。而對于成績較高的學生,教師也應該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引導學生繼續努力,同時戒驕戒躁,保持好成績。
五、結語
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于枯燥的歷史知識常常會出現興趣不足的情況,影響學習效果。實踐教學表明,重視初中歷史課堂的預設與生成,能夠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熱情,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改變固有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扎下結實的知識基礎。但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心智還不夠成熟,教師應該具有足夠的耐心,選取姿勢和學生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同學生一起進步。
參考文獻:
[1] 鄧紅燕. 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問題策略[J].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11):46-46.
[2] 陳子清. 初中歷史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矛盾處理藝術[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5(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