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的方便同時,也會受到很多負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沉迷游戲、沒有節制的聊天等。文章探究了互聯網對于中小學生正面、負面影響,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正確引導小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 互聯網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當今社會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在我國得到了飛快的普及和發展。而近年來,互聯網的使用呈現出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很多的中小學生對于電腦操作早已是得心應手,對各種方面的電腦知識也是耳熟能詳。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開始接觸互聯網,互聯網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互聯網,如何讓學生合理地利用計算機,已經成為擺在很多老師和家長面錢的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在從業幾年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互聯網與計算機對于中小學生的巨大吸引力,同時也感受到其負面影響給學生們帶來的危害,在此我想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夠對各位家長和老師有所幫助。
一、互聯網對于中小學生的正面影響
1.可以開闊視野。學生通過上網可以及時了解時事新聞,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上網可以充實頭腦,只要留心就可以學到許多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鼠標一點,大千世界便盡收眼底。
2.可以對外交流。學生的一個被人經常提及的缺點就是缺乏信心,不敢與外界對話、交流。現在有了互聯網,他們可以徹底克服這個心理障礙,并且在對外交流的過程當中,又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網絡為教育資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僅老師,而且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登錄各類教育網站獲取學習資訊。
3.可以促進中小學生個性化發展。消除心理障礙,可以沒有顧忌地向網友傾訴心事,減輕課業負擔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可以在各個BBS里張貼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一來可以鍛煉文筆,二來覺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項業余愛好的水平;自己動手做主頁正成為時尚,把自己喜愛的圖片資料傳上去,開一個討論區,發一些貼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電腦軟件的運用同時自己做版主的感覺真的很棒,有利于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總而言之,互聯網的出現為中小學生的求知和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不僅為學生獲得各種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時為拓寬中小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增強中小學生的社會參與度,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二、互聯網對于中小學生的負面影響
1. 網絡對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存有潛在威脅。如虛擬的網戀,讓不喑世事的學生上當受騙;“網絡上癮癥、孤獨癥”等網絡技術副產品使一些學生行動變異、心理錯誤乃至生理失調,造成身心危害;網絡語言的大量使用極大地弱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對其民族文化素養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2. 網絡電子游戲的危害:據媒體報道,至少20%的中小學生沉迷于網絡電子游戲。專家指出,中小學生一旦沉迷于網絡電子游戲,就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反復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時便出現情緒煩躁、抑郁等癥狀。網絡電子游戲是中小學生娛樂的一種方式,但沉迷于玩網絡電子游戲有很多危害:對視力、神經等造成損害,使大腦的靈活性下降,影響學習成績;誘發尋釁滋事、勒索財物、打架斗毆、參與賭博等違紀違法甚至犯罪行為。
3. 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了危害。當前,網絡對學生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二是黃色垃圾對中小學生的毒害。據有關專家調查,互聯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網絡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學生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由于自制力較弱,學生往往出于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而深陷其中。
綜上所述,互聯網對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而網絡的危害最終體現為“網絡依賴”,也是所謂的“網癮”,一些中小學生沉溺網絡,徹夜不歸甚至離家出走,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三、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互聯網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互聯網,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有用的信息上,避免沉溺于網絡呢?我認為,家長和老師應該采取以下措施措施:
1.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更多地意識到互聯網作為資源寶庫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為師。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應該在嚴格要求自身的同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例如,當我有一次批評一個同學“上網只會玩游戲一件事?”時,學生問我:“老師,你平時上網做什么?”這是我并未將其作為學生的頂撞,而是態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問:“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發郵件、查看校園網信息平臺上有無新消息發布和了解天氣情況,另外常做的是到感興趣的站點了解一些相關信息。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更是離不開網絡,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庫。”既讓學生對自己單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慚愧,又真切體會到網絡的巨大作用。這樣的回答顯然比粗暴地批評效果好得多。
還有一次,學生問我一個問題時,我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導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結果她發現相關的解答很多,內容詳盡而且清楚。她高興地說:“這樣的辦法太好了!”
2.作為教師,應在現代信息技術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氣,創設出適合本學科的課程模式。在教學中盡量多設置研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這一信息工具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而用更多的精力關注網絡上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網絡接觸社會,提高學生的辨識和思考的能力。例如,筆者在網頁制作課程中就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個人站點。選好主題后,素材怎么搜集?教會學生使用GOOGLE這一當前最好用的搜索工具。搜集到的相關素材很多,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則要由學生判斷素材與自己主題的相關程度,然后進行選擇。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們對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比以前有了顯著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講授最為基本的知識點,然后推薦一些網絡教學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到相應網站進行學習,真正實現了教學的個性化,并引導學生在“學會學習”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當課程結束后,學生們能夠通過Internet瀏覽到自己的頁面,都有一種成就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3.與學生一起上網。家長們應該意識到:作為主宰新世紀的一代,學生們終歸是離不開互聯網的。所以,我們的家長不妨放下對互聯網的成見,權把它當作一種生活的工具來看待,和學生一起來上網。畢竟成人的社會經驗和辨識抵制能力比學生豐富,如果師長們對學生上網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適當引導的態度,相信會比盲目的抵制更對學生有利。同時,對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家長們來說,信息能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在與孩子一起上網的過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對孩子的網絡行為適當加以引導,又能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實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4.教師應該具備更強的信息技術能力,擁有更高的信息素養,從網絡中發現更多積極的因素,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例如,網絡游戲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于它大量占用學生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加之游戲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為名副其實的“精神鴉片”。可是,一昧地反對學生接觸網絡游戲是沒有用的,反而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為教育帶來更大困難。其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沒有什么事物是真正一無是處的。游戲也是依據現實構造的虛擬世界,游戲世界是虛擬的,但正義戰勝邪惡這個道理是同現實社會一樣的。在戰爭游戲中,參戰各方的損失都慘重,我們可以以此教育學生熱愛和平。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發現許多新的內容,而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們引導學生時所必需的。
我相信,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將學生對互聯網的使用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提高全民信息素養。當然,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還要求教師迅速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適應信息社會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董芳.要正確引導小學生有效使用網絡[J].中國教育學刊,2015(10):107.
[2]燕道成.中小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心理成因與教育應對[J].中國教育學刊,2014(02):99-102.
[3]吳瑛.中小學生網絡接觸與使用:上海例證[J].重慶社會科學,2012(08):51-57.
作者簡介:李濤(1986.12-),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學歷:學士,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