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湖
【摘要】無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管理中,制定必要的班規和配備相應的獎懲措施,是每個班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制定班規容易,怎樣起到令行禁止的效果卻是我們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
【關鍵詞】班規 班約 制定和執行 公平 嚴格 靈活 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88-01
設計班規、班約并不是件難事。關鍵是在往后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如何保證班規、班約能夠執行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促進班風學風,進而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不會成為一紙空文。在這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我的看法:
一、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何可為”“何不可為”的原因。
制定班規,肯定會涉及到一些明確禁止的學生規范行為。比如不能遲到、不準踐踏草地、亂丟紙屑、值日要認真到位……。如果,單純白紙黑字的規定不能做什么,學生其實有時候記憶并不深刻,或者對不能做的危害性理解不透徹,導致平時執行的意愿性不高。這時候老師應稍微加以引導,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不可或要”。
例如有次一個學生問我,踩草地為什么要禁止???反正踩一下又不會影響什么。后來我早讀課問全班的同學:“學校的綠化漂亮嗎?”同學異口同聲說,漂亮!我又介紹現在的樹木花草分多次栽培,學校每年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去維護,如果每個人都不好好愛護,或者任意踐踏草地,現在同學們面前就沒有這么美麗的校園了。那么同學們是喜歡這么有綠意的學校還是喜歡到處是沙土的學校呢?同學們都回答,喜歡有綠化多點的校園。幾個由學生自己回答的問題,就把為什么要和為什么不能做解釋得清清楚楚。
知道了為什么可做和不可做,學生的執行意愿和自覺性就會高很多。如果觸犯了要執行班規處罰,學生也會減少抵觸心理。
二、其次,班規的制定過程應以學生為主體締造者和參與者。
老師如果獨自全部班規班約制定好了。那么學生又是變成一種被動接受的姿態,因為制定過程學生的主體性被忽略,這樣在往后的遵守和執行過程中,積極性又不高了。
要培養大批合格的“四有”新人,達到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作為一個高中班級的組織管理者——班主任,要做到統籌兼顧,與時俱進。既要樹立威信,又要多走到學生中去,了解同學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實際需要。在制定班規、班約的時候,以建立和維護同學們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主。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和要求,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熱情。
學生參與的擬定班規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我反思、明辨是非的過程。當一份在老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擬定的班規展示在大家面前,學生少了許多強迫感、抵觸的心理也隨之消減,不會再覺得班規是“緊箍咒”,會更加自覺維護和遵守。班規、班約制定要有實用性、普遍性、可行性、激勵性、懲戒性、等原則。
三、最后,班規、班約的執行應以公平,嚴格為大原則。而對特殊情況,特殊個體又必須靈活處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班規對于全班同學不論成績優劣,平時表現好壞都應一視同仁的執行,獎懲一致,這樣才能體現嚴肅性和規范性。特別是在初始階段,更應該嚴格執行到位,盡量避免“犯而不罰”的情況出現。
然而,班規、班約畢竟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應該時刻牢記“以人為本,教育為主的人文關懷”。特別是面對中學階段的學生,身體和心智仍未成熟。本性率真和自然流露仍然是他們最直接的體現。所以我們對學生的犯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避免站在學生的對立面,給學生改過的機會,畢竟我們不是警察,我們是老師,教育就是不斷給學生機會改進的過程。對于無意或不可抗力的犯錯,只要在沒有擴大影響的前提下,法外開恩也是可以的。有時候,善意的寬容比直接懲罰更有效果。由于老師的寬容與點撥,學生不但明辨是非了,同時也會更加感恩,他們會吸取教訓,加倍努力。因此,可以說寬容有時比懲罰更有力量。
而對于屢次有意犯錯的同學,相應的嚴厲批評和必要的班規性追責是很有必要的。批評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是糾正學生錯誤行為的必要提醒。而班規性追責也能從小樹立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規范其做人品行,最大限度避免其未來走入歧途的可能。
總之,班規不應成為孩子們的精神枷鎖,而要成構建和諧班級、和諧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實現優質教育的催化劑、潤滑油。同學們都能在“班規”的指引下創造一個快樂學習,愉悅生活,健康成長的班級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宏.班級管理的五點思考[J].吉林教育,2012(01).
[2]駱源源.建立班級制度培養學生自我管控能力研究[J].成才之路,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