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亞旻
摘 要:創客教育以其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共享性等特點,成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新手段。文章從創客教育的緣起和發展歷程分析概括其概念和內涵,從美國與本土創客教育的發展現狀分析其發展模式與路徑,從建立優質創客空間、培養優秀創客師資、開發實用創客項目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四個方面對我國高職院校創客教育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創客教育 發展模式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a)-0173-03
Abstract: Mak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metho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with its innovative, practical, open and shared features. Articles summarize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from its cause,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path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provide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rom the maker space, maker teachers, maker project and study way for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Mak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創客”一詞翻譯自英文單詞“Maker”, 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觀裝配實驗室(Fab Lab)的實驗課題,該實驗課題以創新為理念,以客戶為中心,參與實驗課題的學生被稱為“創客”。[1]《連線》雜志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的新作《創客:新工業革命》掀起了創客時代的新浪潮,這部作品在科技、企業、投資界以及教育界都引起廣泛關注和極大反響。[2]近年來,在中國,創客也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國家領導人的重視,2015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讓創客這一群體得到廣泛關注;2015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鼓勵大眾創新創業;[3]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要建設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示范基地。[4]隨著社會創業熱情的提高,創客人群逐漸增多,創客文化逐漸走進校園,創客文化加教育即形成了創客教育。
1 創客教育的概念和內涵
目前為止,創客一詞并沒有標準的定義,百度百科上將創客定義為不以贏利為目標,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雙引擎”之一。隨后國家又陸續出臺了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創業”“創新”活動。因此,在我國,“創客”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聯系在了一起,特指具有創新理念、自主創業的人。
在教育領域,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教師與學生也同樣對動手實踐,創業創新有著強烈的追求,于是促進了創客與教育的融合。關于創客教育的概念和內涵,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官方定義。從各項文獻中可以看出各個學者對創客教育都有著自己的見解,如鄭燕林等認為創客教育是實現學生創造力乃至全人發展的平臺,“旨在為所有中小學生提供適宜的用于創造的環境、資源和機會”;張茂聰等認為創客教育不是額外的教育,也不是附加的課程;不是小發明、小制作,也不是紛擾的技能和學科競賽,創客教育實則是一系統的教育理念,其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創客精神和素養的全人。
創客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創客教育的理論基礎建立在體驗教育、項目教學法、創新教育、自己動手做(DIY,Do It Yourself)、一起動手做(DIT,Do It Together)等理念之上。創客教育也注重教育體驗的整體性,學習過程成為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當“創客”的過程當中,學生將有機會運用到各門學科的知識,充分挖掘現有知識的深度,注重各門學科之間的關聯,并能實現知識的“跨界”組合。在創客教育中,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擔任設計、開發、發明等多種工作。教師也不僅是傳授知識,也在教學過程不斷學習知識,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
2 創客教育現狀分析
2.1 美國高校創客教育的現狀
美國是創造者的國度,2012年年初,美國政府為 1000 余所美國學校引入創客空間,越來越多的高校利用創客教育培養學生創造與創新能力以及創業就業能力。2014年6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舉辦創客嘉年華。奧巴馬在嘉年華上宣布將推出全民參與創客計劃,大力鼓勵學生的創客活動。美國教育部將與150所以上的大學、130間以上的圖書館以及因特爾、迪士尼、樂高、3D Systems等大型企業一同參與創客計劃,建立更多的創客空間,增加創客教育者,使學生更容易找到渠道實現自己夢想。[5]創客文化從此席卷全美,美國各高校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快速高效的推動創客運動,打造不限年級、不限學科的創客空間,使創客運動具有更高的開放性、靈活性和自由度。創客教育正在不斷推動美國科技創新人才的發展。
2.2 我國高校創客教育的現狀
中國的創客教育開始于2012年,和美國高校相比,還在起步階段。目前,我國的創客教育主要通過建立創客空間、舉辦創客比賽、成立創客俱樂部、召開高校創客教育學術研討會等方式開展。2016年3月,在英特爾公司的支持下,由清華大學創客教育實驗室和現代教育技術雜志社聯合發布的《中國創客教育藍皮書2015》顯示,在創客運動的帶動下,創客教育正在中國蓬勃興起,建設創客空間生態與開展各類創客活動是當前創客教育實踐的兩大熱點。[6]目前,已有多家國內高校建立了校園創客空間,其中,清華大學的i.Center眾創空間通過創客講座、創客工作坊等創客活動,營造出“動手造萬物”的高校創客文化氛圍。[7]北京郵電大學在北京中關村創客小鎮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通過開展創客主題沙龍、創客討論會、創業項目推薦會等手段推動創客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北京郵電大學還對傳統的課程體系也進行了改革,將原本放在大學三年級的部分課程設計提前到大學一年級,并取消了大學一年級的部分理論導論課程,讓大一新生在剛入學時就能體會到自己動手實踐的樂趣,為之后的創客教育打下優良的基礎。
3 我國高職院校創客教育發展建議
3.1 建立優質創客空間,營造高職院校創客氛圍
如今,在媒體的渲染、教育者渴望教育變革的熱切心理等多重作用下,創客教育似乎成為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一條道路,各級各類學校乃至社會組織紛紛建立線上、線下創客空間。一時之間,創客空間數目龐大,規模浩蕩,但卻良莠不齊。[8]優質的創客空間不在于數目的多少,規模的大小,而在于創客們的創造性,創客項目的實用性和創新性。高職院校建立優質創客空間的前提是在校園里課堂內外營造出創客文化氛圍,可以通過舉辦創客比賽、創客沙龍、創客成果展覽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實驗室、社團,實現資源的共享以及各個學科之間的跨界融合。
3.2 培養優秀創客師資,重塑教師角色
在創客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創客活動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習者,師生間的關系由單向的知識傳授走向平等的多向交互溝通,成為平等的合作伙伴。[9]重塑教師角色是教育思想的變革,教師不但要具備專業知識,還要關注專業的前沿動態,及時跟進本專業的發展動向。另外,教師還需要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設計出合理的創客教學案例,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推進創客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必然會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高職院校也要為創客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激勵廣大教育者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3.3 開發實用創客項目,實現知識“跨界”融合
創客教育的項目需要注重學科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變專業化為整體化。“跨界”融合的創客項目不僅有利于知識面的拓寬,更有利于對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創客項目的內容需要貼近生活、有實際應用價值、有創造性,通過創設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并合作解決問題。創客項目的選擇、開發不能閉門造車,不但需要校內任課教師推薦項目,還需外請企業人員和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創客教育課程在實施一段時間之后,還需要及時反思,進行科學性評估,學生、教師、企業專家都需要參與評價,以促進課程的有效改進。
3.4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變“填鴨式”為“主動式”
創客教育基本的理念是“基于創造的學習”,這與高職院校一直實施的“做中學”教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創客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過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拒絕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致力于將學生從知識的奴隸變為知識的主人,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轉變教學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實現創客教育目的的重要步驟,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創客教育的核心應立足于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推動各個學科的互動與交流,促進知識創新。
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各高職院校正在或即將開展新一輪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客和創客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變革的熱點話題。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創客教育的發展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仍然比較明顯,這就要求研究者和教育者在推動創客教育研究發展的同時不斷審時度勢,互相溝通交流,形成良性的研究循環。
參考文獻
[1] 黃兆信.高校創客教育發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4.
[2] (美)Chris Anderson.創客:新工業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2015.3.
[4]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2016.5.
[5] Nation of makers.https://www.whitehouse.gov/nation-of-makers
[6] 華政.《中國創客教育藍皮書》發布[J].中國教育報,2016.
[7] 黃兆信.以崗位創業為導向的高校創業教育新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14(8):87-91.
[8] 祝智庭.創客教育: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教育實踐場,中國電化教育,2015(1):14-21.
[9] 付志勇.面向創客教育的眾創空間與生態建構[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5):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