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青峰
〔摘 要〕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嶺之沖”,有著豐厚的本土民間音樂文化資源。其中,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湘南昆曲”,還有嘉禾民歌、宜章莽山瑤歌、郴陽對子調等等。隨著開發當地本土音樂教學資源的呼聲此起彼伏,將這些本土音樂文化引入課堂進行教育傳承,高校肩負著將這些本土音樂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湘南;本土音樂;教學探索
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教師的搖籃,有義務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保護和理論研究與支持,不僅僅是收集整理這些文化遺產資料,更應該提煉其地方特色,綜合地域性文化特點,結合傳統藝術形式的素材,有必要加強有關本土音樂文化教育的建設,在教學體系中把本土音樂引入課堂,探索有效融入教材和教學內容、形成自身教學特色,對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綜合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拓寬學科視野,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作用。這無疑是對地方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的最為根本、最為有效的方法,也是現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趨勢。為此,以湘南本土音樂為例,研究湘南本土音樂引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探索與研究。
一、地理位置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有“林中之城,創享之都"的美譽,別名"福城”、“林城”,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嶺之沖”,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素稱湖南的“南大門”。近年來,榮獲“國家宜居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榮譽稱號,有著豐厚的本土民間音樂文化資源。其中,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湘南昆曲”,還有嘉禾民歌、宜章莽山瑤歌、郴陽對子調等等。隨著開發當地本土民族音樂教學資源的呼聲此起彼伏,將這些本土音樂文化引入課堂進行教育傳承,高校肩負著將這些本土音樂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重要使命。
二、湘南本土音樂引入課堂的教學探索
1.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中引入湘南地方特色音樂章節進行教學探索
在湘南學院音樂學院理論教研室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中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形式開展,也可面向全校在校學生開設選修課;我校音樂學院徐杰副教授在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中開設有關湘南地方音樂中的湘南昆曲進課堂的內容已經歷經三個學期,自開課以來,受到了廣大學生的關注、喜愛和好評,它是現有課程體系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有利于提升學生知識的深度、廣度,拓寬學科視野,培養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弘揚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增長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另在合唱、音樂欣賞、聲樂、舞蹈、電腦音樂課等教學中也已經融入了本土特色音樂教學。
2.湘南本土音樂教學概述
湘南本土音樂:湘南昆曲、嘉禾民歌、宜章莽山瑤歌、郴陽對子調等的概述。
(1)湖南昆曲: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簡稱,是湖南戲曲劇種之一。與中國南方的蘇昆、北方的北昆同源。因流行于湘南的桂陽、嘉禾、新田、寧遠、藍山、臨武、宜章、郴縣、永興、常寧等地,并以桂陽為其發展和活動中心,故又稱“桂陽昆曲”。早在明代萬歷年間,中國戲曲的主要聲腔之一,昆山腔便傳入湖南,對湖南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至今,湖南的湘劇、祁劇、巴陵戲、辰河戲、荊河戲、武陵戲等地方大戲劇種中,還保留了不少昆腔劇目和曲牌。清末民初,昆曲在各地普遍衰落,而在湘南的桂陽一帶,湘昆仍然受到觀眾的歡迎。
(2)嘉禾民歌:嘉禾民歌的發源于郴州嘉禾縣,嘉禾流傳至今的民歌《羅四姐采桑》印證了嘉禾民歌在漢代就可能形成了男子在田間跳唱秧歌,女子在桑園歡歌采桑的規模。1993年湖南省文化廳命名湖南郴州市嘉禾縣城關鎮為“民歌之鄉”,伴嫁歌是嘉禾民歌中最富代表性的,是湘南地區世代沿襲的鄉村婚嫁歌舞,流行于湖南省南面與粵北毗鄰的郴州地區嘉禾、桂陽、臨武等縣的廣大農村里,嘉禾伴嫁歌研究與保護始于20世紀50年代,對嘉禾伴嫁歌的分布區域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收集,并進行了分類、整理、歸檔, 但從整體上對嘉禾民歌的研究依舊呈現為空白狀態。
(3)宜章莽山瑤歌:瑤族文化的傳承主要依托于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在民眾中以師徒的模式有意識地將瑤族文化傳播繼承。莽山瑤族原本生活在荒僻偏遠的落后地區,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田園生活,他們平時所能接觸的只有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由是之故,該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在很長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的傳承空間,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如今,隨著民族地區的大開放,尤其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該地區傳統的文化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口耳相傳、族群相傳”的傳承方式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整個文化環境都在發生悄悄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廣播、電視、音響以及網絡等大眾傳媒的強勢介入,相繼為瑤族人送來了耳目一新的“文化大餐”。許多年輕人開始對這些新鮮、時髦的音樂及音樂傳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導致該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競爭中喪失了大量受眾群體,進而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逐漸損毀、流失,乃至消亡。
(4)郴陽對子調:郴陽對子調發端于郴州民間,傳承歷史優久。流行于原郴縣與桂陽縣交界的安和、保和、同和、中和、正和鄉一帶。現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保和鎮和郴州市桂陽縣正和鄉為郴陽對子調主要傳承區域。郴陽對子調源于民間田野,具草根文化特色,與農耕文化現象有著密切的淵源。
3.湘南本土音樂在我校音樂教育中有效途徑的傳承與創新
(1)湘南地方特色音樂:湘南昆曲、嘉禾民歌、莽山瑤歌、郴陽對子調等的傳承和保護及發展和創新。
本土音樂文化是存在于某個特定地域、富有該地域地方特色的音樂類文化形態。任何一種音樂文化都有其歷史由來、形成與發展、音樂特點和表演特色,還有其特有的語言形態等精髓之處。這些傳統的元素如同人的性情一樣,正因具備這些特質才使該項本土音樂文化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征,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傳承則偏重于該項本土音樂的本色。但是,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的教育傳承除了保持其本色外,還有很重要、而且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就是要將該種音樂文化傳統的知識與大學生當代社會和學校生活中的感性體驗結合起來,使其得到進一步的升華與轉化,即在保持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通過適當地、巧妙地融入當代社會或大學校園文化元素,將其提煉、創新改編成為具有時代氣息的“校園青春本土音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繼承與發展,才能夠讓同學們真正讀懂它、喜愛和接受它,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該項文化真正地融入當代大學校園。
總之,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應改變固守傳統知識一成不變的慣習,要從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生活背景和音樂審美需求出發,在保持原有傳統本土音樂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進一步挖掘提煉、創編出富有當代社會和校園文化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內容。這樣才能夠將傳統文化知識與大學生當前生活中的感性體驗連接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我國本土音樂文化得以有效的繼承和發展。
(2)將湘南本土音樂:湘南昆曲、嘉禾民歌、莽山瑤歌、郴陽對子調等藝術素材引入課堂的課程建設及教材編寫。
音樂教材的建設是構建“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的音樂教育體系”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本土音樂教材是實施學校音樂教育重要的課程資源,教材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到當地人們的價值觀、文化習俗和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應貼近大學生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認識到中西音樂文化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價值標準界限,進而教會學生理解、欣賞、承認并尊重世界各民族存在的文化差異,在音樂教育中共享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
從專業音樂理論的高度研究湘南本土音樂,從發展的角度研究其傳承與傳播,研究湘南本土音樂的內容、種類、音樂特色、發展手法、藝術價值等,并進行符合時代需要的創作與發展。把對湘南本土音樂的研究都上升到音樂專業理論的高度,引入學校教育課堂的探索與研究,并進行推廣、參與比賽,并融入到旅游產業和其他文化事業上,產生價值,為地方經濟建設與文化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顏五湘, 張式成.南嶺民歌奇葩--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探索[J].人民音樂,2009,5.
[2]張艷.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與創新[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9
本文系湘南學院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湘南地方特色音樂進課堂的教學探索與研究》資助,湘教通[2016]400號,序號: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