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芳
【摘要】小學生的思想尚不夠成熟,沒有形成牢固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今不少家庭在教育學生時,都傾向于溺愛,導致學生的心理發展不夠健全。學校作為教育學生的主要陣地,要積極開展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文章主要分析了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德育內容及對小學德育教育的啟發和滲透作用。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小學德育;啟發探索
一、引言
我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洗禮和演變,一些優秀文化依然適用于當前時期,持續煥發著活力,其內容包括技能、學識、藝術等,具有較高的德育價值。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有效結合傳統優秀文化,有效發揮傳統文化中誠信、美德、禮儀和儒學等方面的價值,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而且能夠讓學生體會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
二、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內容
(一)良好的道德修養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關道德修養的知識較多,也就是說傳統優秀文化有較高的德育價值。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表達了深切的愛國之情;論語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是明志之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等表達出高尚的品德等。學生從傳統文化中自省,在被各種優秀文化熏陶的情況下,提高思想境界,培養健全人格。
(二)禮儀文化的熏陶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之邦,古代社會將重禮、守禮、習禮和懂禮作為基本道德規范,代表社會文明水平。在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于禮儀的知識,比如敬畏宇宙和自然,追求和諧和德性,重視培養審美情趣,協調社會秩序,都是良好的德育素材。在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是人的一項基本原則,同時也應當是小學開展德育教育的一個重點。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積極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處理好自身利益和誠信之間的關系。
(三)愛國精神的培養
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愛國精神,有很多詩句和故事都體現了愛國精神,比如“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表達了渴望國家安定的思想?!抖Y記》中描述了大同社會,體現出古人對國家的美好期許等。借助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能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參與到國家建設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三、在小學德育中應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小學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優秀傳統文化
一直以來,我國在德育工作中都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內容,德育教育的目標就是“仁義禮智信”,能夠全面提升國人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小學德育教育要積極承擔其教育使命,立足于基礎教育,積極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德育教育,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德育教育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科學定位,不斷滲透,發揮傳承文化的功能。
(二)傳統文化是開展德育教育的源泉
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較多德育內容,這些是我國文化的主流內容。并且,社會一直在關注和研究傳統文化中德育的內容及其影響。在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內容的滋養下,小學德育教育有源源不斷的教學內容。如今,不少小學都組織開展了誦讀經典的文化活動,經典文化逐漸成為教師和學生養德、正心和修身的精神食糧。
(三)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開展“三觀”教育
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內容就是“三觀”,即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三觀”對小學生的未來發展有決定性影響。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雖然還不明白“三觀”的意義,但已經初步認識了物質、金錢和幸福等概念。優秀傳統文化中正確的價值取向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優秀傳統文化對小學德育的啟發探索
(一)有效融合小學德育教材和優秀傳統文化
如今,不少小學都非常重視德育教育,不過效果不夠顯著,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學校開展的德育沒有主題和重點,學生無法系統學習,容易出現迷茫。為此,可以在德育教材中融入一些傳統文化知識,以圖片、故事等形式講授傳統文化知識,在教授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在將德育教學的主題與內容明確之后,學生有了系統化的學習內容,更容易接受所學內容,從而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另外,學校也可以單獨將傳統文化知識做成校本教材,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讀故事中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德育氛圍
1.可以在走廊、教室墻壁上掛上一些傳統文化中的名言,比如“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在學校餐廳的墻壁上懸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標語,時刻提醒學生珍惜勞動成果。
2.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直觀形象階段。為此,學校可以布置一些漫畫形式的傳統文化故事,比如“程門立雪”“鑿壁偷光”“孟母三遷”等,能夠有效吸引學生觀看,從而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三)積極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活動
為了充分利用傳統文化開展德育教育,學校可以開展一些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活動。
1.開展誦讀經典的活動,并將其常規化。選擇《論語》《詩經》《大學》《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制定每月、每周的誦讀計劃。比如每日晨讀,教師和學生一起誦讀經典,營造出良好的傳統文化德育氛圍。各個班級每月開展一次誦讀比賽,欣賞傳統美文,領略經典文化的魅力。
2.定期開展興趣班活動。將傳統游戲引入校園和課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加武術班、合唱團、書法班、演講班、國學小達人等興趣班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愿加入到興趣班活動中。各種誦讀活動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對勤、誠、禮、孝等中華古典文化的親近和熱愛之情。
3.組織傳統節慶活動。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祭拜先人的清明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等。學??梢栽谶@些傳統節日期間組織節慶活動,比如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奠,在端午節朗誦屈原的《離騷》等。
五、結語
優秀傳統文化對小學德育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啟發作用,其豐富的內容是德育教育開展的主要載體。各所小學要在德育教育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余運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視野下的學校德育建設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 2016(0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