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鴻昌
摘 要 公共基礎課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公共基礎課為中職生學習專業技術課和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可以提高綜合素質和提升精神境界;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是適應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對于中職生來說,學好公共基礎課勢在必行。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 公共基礎課 中職生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承擔著為國家、社會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春天。公共基礎課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在現實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中,公共基礎課卻被逐步邊緣化,許多學校存在著“重專業課,輕公共基礎課”的現象。許多中等職業學校的師生在思想上對公共基礎課的認識存在誤區,有消極懈怠情緒。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職公共基礎課的功能定位和實踐效果進行重新探討,以確定公共基礎課的自身價值。
1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的課程設置及學情分析
所謂“公共基礎課”是指高等和中等專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共同必修的課程,其開設課程的對象為“各專業學生”,具有普遍性。每個學校可能因學校性質、類別以及辦學理念不同而存在差異。公共基礎課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且為各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基礎知識和方法論。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基礎課學時一般情況下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左右,累計學時之和大約為一學年。國家教育部門雖然允許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可以根據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可以在規定的范圍內作出適當調整,但也必須保證學生修完公共基礎課的必修內容和規定學時。
2000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的通知明確規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采取有效措施統,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和教學質量的監督檢查。”《通知》明確要求各中等職業學校既不能隨意降低教學要求而忽視文化基礎教育,又要防止盲目地加大公共基礎課比重而削弱職業技能訓練的做法。2009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大綱》對現行中等職業學校的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修訂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物理、化學等。《大綱》明確規定了每門學科的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結構、教學內容與要求、教學實施、考核與評價等六個方面,這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基礎課教學提供了切實的教學依據和政策支持。
盡管教育部門加大了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基礎課的投入力度,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中職生普遍存在著輕視公共基礎課的心理。許多學生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有一技之長就能在社會上立足,公共基礎課不是多么重視。他們認為學好學不好,甚至學不學都無所謂。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是很難收到較好效果的。
(2)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薄弱。[1]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初中生及家長都認為“上高中,考大學”才會有前途,而上職業類學校是沒前途,甚至很不光彩。因此,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或成績較差的學生。和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他們的文化課基礎極為薄弱。這給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
(3)公共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差。由于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學生對學習公共基礎課缺乏興趣。課堂上,很多學生的表現難如人意:不認真聽講,睡覺,玩手機,開小差,有個別的學生還擾亂課堂秩序,甚至頂撞老師。這表現令人感到遺憾和痛心,并直接導致了公共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效率低、效果差。
2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的功能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掌握豐富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則成為時代的新寵。傳統觀念中,有所謂“一技之長”就能在社會上立足的觀點已經不起時代的推敲。對于當今中職生來說,既要學好專業課又要學好公共基礎課,才不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湮沒。因此,公共基礎課的功能和作用便顯得尤為重要。
(1)公共基礎課為中職生學習專業技術課和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2009年教育部頒行的《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指出,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較為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公共基礎課程包括文化基礎課、德育課、藝術課、體育與健康課及其他選修公共課程。其中,語文、數學、外語(英語等)、德育課、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和藝術(或音樂、美術)課為必修課,學生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要求。同時,《原則意見》還規定公共基礎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大綱則由國家統一制定。2009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物理和化學七門學科的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結構、教學內容與要求、教學實施和考核與評價。
由以上兩個文件我們可以看出: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基礎課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和專業技能課程并列構成了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公共基礎課的范圍較廣,既包括必修課程,又包括選修課程;公共基礎課中的主要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有著明確的課程任務和教學方案。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公共基礎課看成可有可無的“附帶品”,它為專業技能課的學習提供了基礎知識支持。
對于有升學愿望的中職生來說,公共基礎課則顯得更為重要。以山東省春季高考為例,考試科目由知識、技能兩部分組成。“知識”部分包括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80分)、專業知識(200分),專業技能(230分),總分750分。其中,公共基礎課語文、數學、和英語的總分達320分,分值占春季高考總分的42.7%。可想而知,如果考生公共基礎課的成績差,他就很難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那么,進入理想的大學也就成了空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不斷進步,我們現已處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更新周期不斷縮短,“終身學習”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中職生經過九年義務教育進入中等職業學校不應該成為接受教育的終點,而應該成為終身教育的起點。對于中職生來說,他們畢業后無論是進入高校學校還是走上工作崗位,都會繼續學習或接受培訓。如果一名中職生有著扎實的公共基礎課功底,這無疑會對他的進一步學習和職業發展大有裨益。
(2)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可以提高綜合素質和提升精神境界。公共基礎課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可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語文課為例,2009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與欣賞”方面的教學要求有:閱讀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并能體會其豐富內涵;感受語文教材中所選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并學會初步欣賞文學作品;對于作品中的內容,中職生要說出自己的理解或感悟。同時,《大綱》在培養學生寫作方面也有明確的要求。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不僅能學到較為實用的社會科學知識,還能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因此綜合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
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會使中職生的情操受到陶冶,這有利于中職生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用“積極情感戰勝消極的情感,用科學的態度去克服消極的態度,從而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的支撐,在變動不定的世界尋求到一個相對安定的精神家園。” [2]進而,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會有利于中職生培養健全、獨立的人格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才會無限精彩寬廣。
(3)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是適應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當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不斷進步,整個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豐富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成為時代的新寵。一個人如果不能掌握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很難適應以后社會的發展的。對于中職生來說,“有一技之長便可在社會上立足”的觀點已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步伐,而學習公共基礎課則是中職生提高知識儲備和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徑。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對職業教育中的文化基礎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對于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程的最基本訴求則是希望通過這些課程的訓練,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人,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社會化過程,促使學生向社會職業人角色的轉變。” [3]中職生通過學習公共基礎課掌握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從而使自己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3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建議
公共基礎課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在現實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中卻難如人意,問題頗多。因此,進行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則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應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1)優化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基礎課課程設置應從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出發。課程內容應以“實用性”為原則,刪除教材中較偏、較難和與社會脫節的內容,融入代表時代特征的元素。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要借鑒“人格本位課程觀”的思想,即“要為學生提供一種促使他們自己去學習的情境,強調課程內容必須與學生所關心的事情聯系起來,并允許學生探索自己所想的、所關心的事情。” [4]同時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應給予中職生必要的人文關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2)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到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如何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到本學科的教學中仍是值得教師們深刻思考的問題。201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行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2012年,教育部頒行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明確提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下轉第151頁)(上接第137頁)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全方位創新的教育信息化構想。中職生文化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能力也不高。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以文字為主的教學內容轉變為圖片、文字、聲音、動畫、視頻等素材綜合呈現的直觀內容,更全面生動地呈現教材中文字承載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進而,教師借助于信息技術活躍公共基礎課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3)加強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顧名思義,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并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教師。“雙師型”教師是兼備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對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教育部頒行的《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比例達到50%,建設專兼結合的教學和科研隊伍,積極開展“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和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企業加強合作,共同努力。學校要有明確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計劃,選撥部分教師到師質培訓機構參加培訓。 [6]中等職業學校只有擁有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才能保證教學不與生產相脫節,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
綜上所述,公共基礎課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公共基礎課為中職生學習專業技術課和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可以提高綜合素質和提升精神境界;中職生學習公共基礎課是適應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因此,對于中職生來說,學好公共基礎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張汝蘭.中等藝術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民族藝術研究,2011(6).
[2] 翟光偉.公共基礎課在職業教育中的功能定位[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9(2).
[3] 代麗玲.論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程的價值結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4] 馬芳.論文化基礎課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9.
[5] 劉海霞,劉衛珍.信息技術與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2).
[6] 田偉,盧紅學.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職業與教育,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