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球
【摘要】《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教學中關注字理,遵循童趣,重視學習方法的引導,則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識字 字理 童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042-02
漢字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 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如何引領學生走進這座寶庫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一二:
一、鑄一把鑰匙:開掘字理,感受漢字的靈動魅力
部編版語文教材加強編寫的科學性,更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播,特別突出利用漢字字理規律識字,對一些典型的漢字追根溯源,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漢字,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感受漢字的靈動魅力。
1.復原字理,感悟漢字創生的神奇。
部編人教版一上語文第一單元安排要認識40個字,象形字就達到了19個。雖然經過了一二千年的演變,字的特征不是特別明顯,但我們依然可以與生活、圖片結合,還是很容易學會的。比如“人”的教學,筆者出示圖畫,再進一步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樣子會改變,漢字也會改變。現在的人像怎樣的人?孩子們很快就發現像站立的人。
2.展現字理,促進漢字字形的理解。
識字教學中滲透部首的知識,發揮部首的表意功能,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漢字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理解能力有積極的意義。
一位教師在教部編人教版二上《識字3》時,利用形聲字規律教學鳥字旁、隹字旁,讓孩子找出鳥類名稱中的奧秘,接著根據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猜出帶鳥字旁的其它鳥類名字。并通過直觀演示“隹”“鳥”的象形字,變“教符號”為“教文化”,進一步鞏固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點,使學生知曉漢字的來龍去脈,了解漢字背后的信息,領略漢字的奇妙,從而激發學生對漢字的探究欲望。
3.探尋字理,體驗漢字文化的博大。
每一個漢字都帶著歷史的溫度與文化內涵。陳寅恪先生曾說過:“凡解釋一字,即做一部文化史。”我們帶領學生穿越時空隧道,就可以領略其間無限風光。
特級教師茹茉莉在教學《數星星的孩子》(人教版二下)時,是這樣教“漢”這個生字:“漢,這個生字看起來簡單,可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卻不簡單。漢朝,距今大約兩千年,它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朝代,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正是從那時起,外國人開始稱呼我們中國人為——漢人,而我們寫的字稱為——漢字,說的話叫——漢語。到現在中國最大的民族叫——漢族。有興趣的小朋友不妨讀讀漢朝的歷史故事,了解更多漢朝的歷史知識。”茹老師在課堂上用“漢人”“漢字”“漢語”等具象方式解讀了這個偉大的歷史朝代,追溯了這個漢字的歷史血脈。同時也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激發學生課外學習的欲望。
二、提一盞明燈:遵循童趣,發揮漢字的高效價值
識字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認識一個個漢字符號,還應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性和識字的熱情,識字還要力求遵循從兒童的生活、語言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的規律。筆者遵循童趣,創設多種情境,采用各種猜讀方法來引領學生識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圖畫猜讀,避免漢字教學的“滿堂灌”。
部編版安排了連環畫的課文,此類課文全文幾乎不注音,我們不妨把識字融入到精美的插圖中,調動低年級學生的多種感官,引領他們徜徉識字之旅。
2.借助語境猜讀,避免漢字教學的“生搬硬套”。
識字不是研究漢字,也不是學漢字學,而應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讀寫需要,教學中適當結合語境讓孩子來猜讀,收效也頗豐。
如教學《紙船和風箏》一課,學生學習松鼠、小熊各自送出的祝福后,筆者結合學生平時說話的語境,拋出話題:有一天,松鼠要出遠門了,小熊寫了一張紙條掛在風箏上,上面寫著什么?(“祝你一路順風!”)
又有一天,松鼠生病了,小熊又會在紙條上寫什么?(祝你早日康復!)
“順”“康復”這些都是生字,學生結合說話的內容,聯系前后看到的語句馬上就能猜出生字。
在猜讀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無法得出準確的答案,但是,在同學間互相交流時,可以了解其他同學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方法,進而學會今后怎樣處理類似的問題。這些學習過程并不簡單地指向學習的結果——認識漢字,而是同時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漢字這座寶庫,用“字理”金鑰匙打開智慧之門,在“童趣”這盞明燈指引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會挖掘到無窮的知識寶藏,漢字之花定會在他們心田綻放。
參考文獻:
[1]陸紅兵﹒字理與童趣[J].上海:小學語文教師,2013(12): 13-15.
[2]陸虹﹒識字教學中培養兒童核心素養能力[J].上海:小學語文教學設計,2016(6):4-6.